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107个区县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现状调查暑期实践团前往宝鸡市凤翔区开展传统手工艺学习调研活动
中国青年网宝鸡8月19日电(通讯员徐静宜)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沉淀,是永远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了更好地延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8月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暑期实践团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开展调研活动。
据悉,作为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的凤翔,近年来,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发展路径。在不断扩大“秦人故乡,灵秀凤翔”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首先,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冯芮爱老师的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会景堂,采访了冯芮爱老师关于非遗手工艺的相关问题,同冯老师一起追溯了刺绣传承的深远文化。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冯芮爱老师自幼爱好绘画、刺绣工艺品,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并于1990年创办了“凤翔诗雨民间工艺工作室”,满足了许多客户和用户的需求,让众多农村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不仅获得了相应的物质回报,同时也获得了工作的尊严和精神的满足。
图为冯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刺绣布艺品
“穿针引线尽匠心 馨香情丝缕寸长”。接着,冯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展示区的“虎头满月枕”、“满月服”等众多手工布艺品。绣品全部为手工所绣,刺绣造型朴实大方,构图简练生动,色彩热烈鲜明,绣工圆润厚实,体现着喜庆的风格。紧接着,冯老师在鸳鸯戏水作品上展示了一段刺绣过程,一丝一丝穿插飞舞,各种针法层层叠加,融绘画艺术于其中,绣工精致细腻。通过冯老师对刺绣等非遗手工艺和相关作品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领略到了西秦刺绣的魅力,对非遗手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线为墨,以针为笔,绣出人间万物,绣得大好山河。作为绣娘,冯芮爱老师用她手中的一针一线来诉说着她对刺绣的热爱,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希望将刺绣技艺传承下去。
图为绣娘奶奶展示绣荷包的过程
最后,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冯老师当前刺绣发展的现状,了解到西秦刺绣同样面临着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似的传承困境。冯老师说,目前刺绣的发展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在目前电子科技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人工刺绣虽讲究精益求精,但从制作成本、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仍然与机器加工存在差距,再加上手工制作收益薄弱,年轻人不愿意花费时间学习,现在从事群体主要是农村里年迈的老人,传承发展中的很多环节无法真正落实推进。因此,如何调和传统人工刺绣技艺与现代科技刺绣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推动刺绣文化传承发展的另一核心要义。
图为冯老师解答实践团成员们的相关问题
新时代乡村手工艺的振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据负责人介绍,该合作社承接、加工、订做各种绘画刺绣工艺品,并与外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合作体系,西秦刺绣会在冯老师的带领下,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历久弥新,打破窠臼,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激活西秦刺绣文化的时代魅力,打造新时代的“绣”色可餐。
图为实践团与冯老师于会景堂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4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