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指示,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求,7月7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三下乡“探索史前碎片,走进文字起源”——实地开展“双墩文化刻画符号与文字起源”课题研究团队的9名同学,在文学院团委书记张萌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和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对刻画符号以及双墩遗址高质量的考察和研究。
7月7日下午2点30分,实践团队到达蚌埠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与该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汪朝中先生、管理处公园(项目)管理科科长邵立波先生、管理处公园(项目)管理科科员秦金娇女士等人就双墩遗址文化开展调研交流,并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中,汪书记就双墩遗址的历史意义,考古意义,文化意义做出了全面的阐释。他指出,出土文物上的刻画符号不仅数量丰富,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也为早期文字与文字演变的研究提供史料支持,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深入挖掘,揭示古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作用,大大助力了文化自信基石的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座谈会中途,三位团队成员向专家们提出了自己对双墩文化的见解与疑问。对双墩文化的宣传途径,遗址公园的打造重点和刻画符号对甲骨文以及后续文字的发展关系等问题,专家们一一给予明确深刻的回答和指正,让团队成员对双墩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图为实践队在座谈会中。 赵睿 供图)
座谈会结束后,由专人带领整个团队实地调研考察双墩遗址,队员们也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感受到了双墩文化与刻划符号的魅力。
7月8日上午9点30分,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进一步探索课题。“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源远流长的蚌埠历史向我们展现了璀璨的珠城印记。馆中,团队成员对“双墩奇冢——春秋钟离君柏墓”和双墩文化——淮河早期文明代表”的珍贵历史资料有了更近一步的研读。而所出土的刻画符号,则折射出双墩先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探讨文字起源有重大意义。
(图为实践队在博物馆中。丁怡 供图)
在“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陈列”中,经过与馆内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结合馆藏文物,队员直观感受到了双墩文明的美与创造力,思绪被拉回几千年前,与双墩先民灵魂碰撞,产生共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样的土地,一样的月。中华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繁衍至今、创造历史、镌刻文明。跳出时空的局限,七千年前的文明对当代神秘微笑。而这些自文明发源伊始就流淌在中华儿女精神血脉中的美与生命力,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延续,更是诠释了“从哪儿来”,又清楚了“到哪儿去”。
此外,为了扩大宣传力,深入调查社会群众对于“刻画符号”和“双墩文化”的知识储备和了解情况,本实践团队采用“线上”加“线下”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大量问卷,对调研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为实践队线下发放调查问卷。 赵睿 供图)
文化,国之魂也,它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此次调研结束后,随行张萌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与总结。团队成员对刻画符号中所传达出对中国古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与千年先人的精神交流后,每位成员都明确了揭示文化自信基石所在与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助力双墩文化宣传以及今后古文字内涵普及。让史前碎片得以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学习的文化氛围。
(图为实践队在蚌埠市博物馆合影。 丁怡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9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