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皈依者,羁旅的拾穗人——采访牛依河先生
作家介绍:
牛依河,原名黄干,1980年生于广西大化县,壮族。青年诗人。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广西作协理事,广西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一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广西作协“文学桂军”新锐作家。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著有《桂派名老中医·传记卷:陈慧侬》一书,2021年诗歌专辑《最低的尘埃》24首+创作谈在《散文诗》(青年版)第10期随刊小型本刊发;有诗入选《2020中国诗歌作品榜》。曾获《诗刊》等主办的“百年辉煌·诗美三江”诗歌征文三等奖。2022年,入选“岜莱诗会”2021年度提名诗人。
【图片1 牛依河先生】
为发掘壮民族文学文化经典元素和主题的生命力,推动壮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新的动力,2023年8月17日下午,黄禹熹同学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山水迢迢,壮情有寄”文化艺术实践团成员,以线上方式与广西作协会员、壮族诗人牛依河采访就民族身份、出走乡村和城乡现代化三个方面话题展开探讨。
牛依河先生从青年时创作《布洛陀之歌》的经历谈起,在广西文联社的工作让他接触到了壮族乃至广西各民族的优秀作家作品。广泛的阅读和广博的见识使他对于自己的壮族身份越发自觉,《布洛陀之歌》等有关壮族的诗作也应运而生。
生活在广西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世居民族的省份,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民俗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与融合。在面对创作环境、素材相似的困境时,牛依河认为,民族性表达不应该是单纯的元素拼贴,而是应该寻找到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学性表达。每一位作家都有可能在潜意识中表现自己民族的特性,而这种担当和责任,需要通过文学转换才能使民族性表达有效地走近大众。
牛依河作为一名很早就外出求学的“少年漂泊者”,眼中的故乡充满着温馨与宁静。在采访中他曾提到:“我的父亲在哪里、我的母亲在哪里,我的故乡就在哪里。可能故乡更多地落在了我的亲人身上,而不是在自然身上。因为我对亲情的感知从小到大都是贯穿的”。相比于将“故乡”定义为地理空间的回忆,他更倾向于将“故乡”寄托在父母与亲朋身上。对故乡、对亲情的纯粹追求造就了牛依河诗歌中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理念,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风情。
【图片2 采访牛依河先生】
而在面对现实主义所追求的“真实痛苦”时,他又十分谨慎:“(因为)害怕伤害到一些人的情感,具体的东西不敢去写,甚至会埋在内心很久,因为还不到去书写的时候。……当你敢去书写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这种诗歌,应该会有力量。它会是一个双刃剑……我现在所不敢呈现的痛苦,它会在内心沉淀。”
采访的最后,黄禹熹同学向牛依河先生请教了有关壮族文学发展困境的问题。牛依河先生从自身出发,再次说明了民族性表达转换的重要性。“一个是要去转化,另一个是作者自己的追求,这两样最重要。文学中如果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可能会使自己走不出来。如果作家想要走得更远,他(她)会带着身上漂亮的羽毛,带着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和足够有理解力的东西共同书写和呈现。”
牛依河先生的对谈使南京师范大学“山水迢迢,壮情有寄”文化艺术实践团的成员们对于当代壮族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牛依河先生的启发下以一个全新的态度和视角观照当代壮族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山水迢迢,壮情有寄”文化艺术实践团在今后也将保持开放、包容、谦虚的态度,继续为发掘当代壮族文学文化价值、探索当代壮族文学发展道路以及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而不断奋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6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