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前往重庆市涪陵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养蚕知识,传承桑蚕文化,弘扬非遗文化,感受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查国情、长才干。
蚕桑养殖,不忘本心
首日,“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与涪陵大石村代表联络站顺利交接,合作社负责人何明秋对于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的介绍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模式,鼓励同学们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增知识、长才干,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捧蚕丝,一捻针线,绣尽满园芳华。随后,实践团按计划到达涪陵区秋惠蚕桑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负责人何明秋的带领下参观了桑蚕基地,进行了深入交流,合作社负责人边带领实践团参观边讲解,在合作社里,实践团成员积极向合作社负责人请教养蚕知识,学习养蚕方法,并认真做笔记。跟着养蚕人的脚步,探索蚕桑道路。在在合作社负责人何明秋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蚕属于变温动物,养蚕需要注意的事项有:第一,温度控制,最好在20-30℃之间;第二,提供光照,不能长时间放在阴暗处;第三,饲料供应,只吃新鲜的桑叶;第四,清洁卫生,每天更换饲料,定期清理积水和蚕粪;第五,空气流通,保持养殖场所空气流通;第六,防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此外,还需注意避免蚕宝宝晒死,闷死,不要喂食过期或有害的桑叶,以及注意化茧时不要移动或触碰惊吓蚕宝宝。“不辞辛苦层层缚,只为春来化蝶时”。桑蚕的培育过程精细复杂,需要养蚕人的辛勤劳动,需要学习养蚕的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相关注意事项,才能在养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图为团队成员对合作社负责人何明秋进行采访并做笔记 陈涛 摄
投食青翠桑叶,助力幼蚕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负责人何明秋叔叔的讲解带领下,实践团的成员也明白了养蚕需要准备充足的桑叶,同时还需要充足的净水,而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蚕宝宝能吃到足够的食物而安全快速的成长,这也是基础食物。而为了使得幼蚕足够新鲜的桑叶,7月17日中午,实践团成员合作社等人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桑叶种植地,实践桑叶采摘,为桑蚕采摘新鲜的桑叶。随后,对幼蚕进行喂食,在进行喂食时,负责人何明秋叔叔向实践团进行了专业细致的讲解,其中着重强调了在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通风与遮光,就跟自己的宝宝一样,需要细心的呵护,大的蚕只用喂给它们整片桑叶,小的蚕宝宝就需要将桑叶用机器打碎后再均匀铺开,注意不用铺太厚,会压住幼蚕。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并亲手用桑叶小心翼翼地投喂幼蚕。何明秋叔叔也表明,刚开始时他也遇到许多的困难,但是每一次都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在喂食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惊奇的发现,蚕宝宝在进食的时候向众人展示“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蚕宝宝进食时发出“吧唧吧唧”的清脆声音。蚕宝宝进食的速度是很快的,不一会桑叶片就会形成一片片的孔洞。这群蚕宝宝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展现出生命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桑叶基地采摘桑叶 吴雨菲 摄
洁白蚕宝,皆为宝物
满腹心事慢消磨,晶莹吐丝为谁多。7月17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蚕丝上的蚕一点点清理干净并放在箱子里,再沿着平面层架的角落把蚕丝掀起来,随后用力将蚕丝从平面层架中剥离出来,清理剩余的桑叶和蚕沙。而这蚕沙也是一种“宝物”,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等功效,它还可以充当植物的肥料。“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桑种已生些”。据了解,大石村的蚕农们主动把自家蚕沙收集起来,可以用来给自家种的蔬菜当肥料,也可以给在家养的猪、羊、鱼当饲料,多余的就拿来打包装成饲料拿来卖,这样处理蚕沙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蚕农们的经济收入。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蚕农搬运蚕架处理蚕沙 陈涛 摄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聚焦青年、服务青年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它不仅仅承载着培养青年、锻炼青年的重要使命,更赋予了大学生投身基层新的意义,蚕桑产业的繁荣,蚕桑文化的美好,蚕丝蕴含的情愫,都篆刻着养蚕人的印记。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把自己的工作、事业做到最好,终会绽放出那一抹耀眼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4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