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场远行,志愿者的脚步会留在每个角落,即使再遥远的路都会到达,再迷茫的方向都会指引。7月1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以学习养蚕知识,探寻核工基地,品味书法魅力,传承非遗文化为目的前往重庆市涪陵区。
提及到涪陵,相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榨菜,其实不然,涪陵还有非物质文化和红色文化。我们本次的三下乡活动主要涉及这两个方面。
踏上蚕桑道路,传递非遗文化
道路越开越窄,拐弯略显急促,农物渐渐增多,使我不禁为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不安但又有所期待:不安——未知的环境,未知的人们;期待——我迫不及待奔赴大学的第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知会在行程中摩擦出怎么的火花与激情?映入我眼帘的是秋惠桑蚕养殖合作社,这便是我此次三下乡的第一站——重庆涪陵大石村。
踏进养蚕基地,一股清淡又夹杂着苦涩的气味直冲大脑,清凉的寒意瞬间包裹着我。蚕卵孵化、蚁蚕生长、蚕蛹成茧、蚕蛾繁衍,每一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房间温度、消毒防病也是养蚕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养殖工人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他们早已把蚕当作自己的孩子,认真观察它们的状态,仔细筛选它们的食物,待它们慢慢长大。给蚕宝宝喂养时,我总会看见养殖工人会露出一丝丝笑容,我本以为养殖工人每日辛苦劳作,脸上依然洋溢着笑脸,或许,幸福的就是充实过完每一天,后来得知,蚕宝宝进食也是一门“学问”,“一人生病,全家吃药”这句话也能运用到蚕宝宝身上,它们能正常进食,便得知这一批蚕身体都健康。
聆听专业的养蚕知识;体验桑叶采摘的艰辛;收获喂养蚕宝的乐趣。蚕桑文化,是在城市无法能够体会的到得,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虽然辛苦但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深入感受到了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白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当代大学生都应肩负的责任应致力于用实际行动促进非遗文化植根于人们心中。
图为团队成员在分拣蚕宝宝 陈涛 供图
走进红色基地,揭开核工面纱
移步到白涛小镇,感受大山中的红色基地。隐姓埋名数年载,终身报国不言悔。在这里,我停在输水管道中,感受当年水流的咆哮,立足于展览馆内,聆听文物说着当年的故事,踏上岁月的楼梯,在没有“回头路”的复杂地势的816核工程中穿梭。领略红色文化,参观特色文物。同时,我也得知“816”的秘密——816核军工程是由工程兵第54师承担建设,默默奉献、隐姓埋名十余年修建而成,士兵们渴了就喝山体渗水,累了就靠石而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抚摸厚重的墙体,我的内心更加震惊,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向他们肃然起敬。用墙壁上的结束语描述: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在这里,我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我们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让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西工大何尊雕像——隐姓埋名,为国铸剑!我们要学习何尊雕像、学习“816”工程人员,学习他们为国默默奉献的精神,为扎根祖国西部,对祖国忠诚,永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成为对祖国有用之才。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看文物 鲁桂榕 供图
探索水下碑文,品味书法魅力
“白鹤梁前白鹤飞,却留胜景石鱼肥。江中遗刻题朱字,天半闲云锁翠微。”三下乡的尾声停留在白鹤梁博物馆。透过斑驳的历史印记,我仿佛一瞬间穿越到古时,与古人交谈,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与智慧。一眼千年,领略白鹤梁历代人文风情与绝美风光。白鹤梁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曾经在这里驻足的历史记忆,各种书法艺术雀然于石碑之上,其中,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看着这些书法石刻,在我眼前呈现一幅得志之士面对滚滚长江的豪情壮志和洒脱风情。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在我与白鹤梁短短片刻的接触,让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美,石鱼露出水面暗示接下来一年将会雨水充沛,五谷丰登,无不显现出古人的智慧才干与民风民俗。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我带来了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社会实践体验。虽然没有水下世界的探索,但是对文化的理解,这个博物馆都让我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感悟。更加让我明白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
图为团队成员与白鹤梁讲解员合影 吴雨菲 供图
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旨在锻炼学生了解社会、做些实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段特殊的经历,给我最深的体会是: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最缺乏的是读懂社会这本书,而我们青年最不缺乏的就是学习能力和不畏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我相信只有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困难中不断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加优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