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失传的原因及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之中。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变得愈发动人,愈发璀璨;还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像细沙般湮没在历史的车辙下,慢慢消失,不复存在。
近日,烟台大学守艺匠心实践队拜访了烟台烙画传承人陈亮老师,从他口中了解到一些非遗逐渐消失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早期对技术的保密,使得个别非遗传承人与社会脱离,现在难以取得联系或将技艺传承。早期的非遗对大众来说并不是陌生的,有距离感的,它是融入人们的生活,甚至有的是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而存在的。经济竞争时期,一项重要的技艺将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就使得当地或者公司对技艺传承人的进行高度保护及对技艺进行高度保密。据了解到,烟台著名的幻影杯早期本是一项走出国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因为难以找到传承人而失传。早期的技术保护可能是维护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是在非遗面临困境之时,它便成为了枷锁,牢牢地限制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大量减少,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缺少新的传承人。据陈亮老师表述,早些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三四个孩子,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会自发去学习手艺,大量的学习者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也使得非遗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而现在,大多数家庭拥有一到两个孩子,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有限的子女,使得大众对孩子的培养更加精细化。更少的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学习非遗技艺,多数家长可能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琴棋书画等能够提升自我的技艺。如早期妇女几乎都会的梭子花编现在却已经失传。政策的改变,时代的变迁,深深影响着社会大众,社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量减少,使得非遗在当代的发展愈来愈困难。
三:非遗项目同质化严重,或者由于一些现代技术的不恰当介入,使得部分非遗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然而,目前有许多非遗正在失去自身的特色,类似的项目之间出现模仿的情况,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却丢失了自己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或者是由于不恰当的运用一些现代技术,急功近利,使得非遗缺失其自身特色。
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周期长,传承规矩多,培养体系不够完整化,使得目前传承人少。贵州省人大代表韦丽发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人才有限的制约,培养一个完全掌握技艺的手艺人时间很长,现有规模无法支撑生产,扩大规模资金又不足,这就极大地限制了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传承方式比如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传承过程中规矩多,“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小”都有可能导致文化的流失。除此之外,缺乏科学合理的传承体系,大多数传承都是通过少数教学,这使得教学规模无法扩大化,对技艺的传承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这一传承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非遗的传承。
五:大众对于非遗的关注较少,保护意识浅薄,同时部分非遗与社会生活脱节,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融入日常之中。通过调查发现,大众普遍对非遗的关注了解较少,尤其是年轻一代。提到非遗,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陌生,宝贵,而对于非遗技术及其背后的故事却是一无所知。这体现了大众对于非遗的距离感,很少甚至从来不会主动去关注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对其的印象仅仅是存在于历史典籍文献中。除此之外,也体现了对非遗宣传力度的不到位,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宣传非遗对于每一位传承者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就非遗自身来说,有些非遗停滞不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辉煌中,不能更好地创新与当代相融合,从而脱离了大众生活,高高在上,与社会脱节,使得大众难以接受和传承。
造成非遗消失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社会的,时代的,也有其自身的。以上几点只是导致非遗消失的部分原因,还有更多的原因是被我们所忽视或者习以为常的。今天,非遗发展的局势不容乐观,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能做的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非遗,守护我们中华民族上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3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