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治沙精神历久弥新,绿水青山永葆生机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作者:姚兰 张纹瑄

中国青年网榆林8月17日电(通讯员姚兰张纹瑄)2023年8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师生组成的“戈壁绿洲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拜访治沙女杰牛玉琴,同时结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毛乌素沙地进行治理以来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民生改善情况等展开调研。

心怀红星不惧艰,誓把黄沙变绿洲

8月9日,团队来到靖边县治沙教育基地,并拜访了治沙女杰——牛玉琴。

牛玉琴的治沙事迹一直在毛乌素沙漠广为流传。1985年起牛玉琴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种草种树,治沙绿化。三十多年来,牛玉琴几经波折仍矢志不渝战风沙,她下定决心,“宁愿造林累死,也不能被黄沙欺负死。”牛玉琴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带领家人和乡亲,一次次向沙漠发起挑战。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从茫茫荒沙到绿意盎然,牛玉琴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用一生的执着于奋斗,在这片不毛之地浇灌出了“人造绿洲”。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牛玉琴女士讲述治沙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文涵摄

牛玉琴耳朵听不清,实践队员用白板写字与她交流。在回忆到与身患癌症仍坚持治沙的丈夫时,牛玉琴不禁湿润了眼眶,带着丈夫的治沙遗愿,牛玉琴再次扛起植树造林的重任;在讲到栽下的树苗成活的时候,牛玉琴激动地用手比划起来:“我现在耳朵聋了,但是眼睛还能看见,还能栽树,还能看我的树苗苗。”

访谈最后,牛玉琴对实践队员亲切嘱咐:“你们大学生要坚持学习,努力地坚持。学好本事,以后回来要好好发展家乡,你们是国家栋梁!”

千年黄沙焕绿意,三代扎根护河西

如今,牛玉琴的儿子张立强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走上了新的治沙路。

受父母的影响,张立强考上大学后坚定选择了林业专业,立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治沙造林事业。毕业后,张立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反哺家乡,在实践中钻研治沙育林技术,带领全村乃至周边各村的群众,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不断努力着。

牛玉琴的孙女张继文起初不理解为什么爷爷奶奶和爸爸坚持在这片土地上种树几十年,如今,家乡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张继文逐渐领会了这份坚持的重要。

种树还要后继有人,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张继文表示也会向祖辈和父辈学习,发扬矢志不渝治沙精神,为家乡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沙海成林长明星,吾辈笃志众成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月10日,团队来到靖边县冯家峁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亲身体会治沙过程,从实践中领悟治沙精神。

“活障壁”技术是林场工作人员结合实践经验,根据草方格技术改良而得。该技术使用林场苗圃现有的活枝条,不仅取材方便,还节省了购买干草的资金,经济实惠,是冯家峁林场一项特有的技术。

听完林场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铺设“活障壁”,将沙柳枝条摆成正方形格子,再利用树枝将枝条固定。等到飞播的时候,草种子落在活障壁就会存活下来。

随后在护林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树苗(樟子松)的栽种,切身感受到治沙造林事业丰硕成果取得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铺设活障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语菲摄

林场场长贾治鹏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冯家峁林场观景台。从观景台远眺,连片的樟子松向远处蔓延开来,天地间的绿意让人沉醉。贾治鹏向实践队员描述了从前毛乌素沙地的状况“小时候经常刮风天黑,庄稼也因此被毁。刮起一阵风,路都看不见。风沙大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用上学。新种的庄稼把不住地面,很容易就被风吹走。”眼前的景象和过去的荒寂已截然不同。

图为站在冯家峁林场观景台拍摄景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语菲摄

治沙精神深深影响着陕北人民,林场场长贾治鹏和主任马成都是80后,他们主动从林业局调出,深入冯家茆林场治沙一线,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沙地治理的情怀”投身家乡治沙造林事业。

“我上中学的时候,从火车站过来,到处都是流动的沙丘,几乎没有任何植被。三年前,树和林全种植起来了,满眼都是绿的,改变特别大。老百姓的观念也有改变,以前存在一些偷牧情况,随着现在治沙力度加大,老百姓会主动参与一些种草项目,这都是招商引资带来的便利,光伏产业、高铁产业都在考虑整体规划和投资,这都是治理环境带来的优势。”林场主任马成对靖边县的变化印象深刻。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陕北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靖边县“绿色变革”已有重大突破。当地高中的学生大规模植树造林已经形成传统,并逐渐扩展到全民义务植树,共同守护这片“绿”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民治沙”的新时代。

毛乌素的“守绿”事业还在路上。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图为实践队员在牛玉琴治沙基地展览馆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文涵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9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广海学子三下乡——大手牵小手 红色文化进课堂

2023年8月16—17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跨越千里赴井冈,分别前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和龙市小学开展了红色文化进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国旗法》、《国……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讲好井冈革命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

为讲好井冈山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8月17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赴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小学,展开以“铸魂仰望——井冈山红色文化进课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千里赴井冈,共铸旗帜魂

“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在场人们肃穆挺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齐声唱响国歌。2023年8月16日……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追赤仰望队|千里赴井冈 筑牢新时代青年红色井冈情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次伟大的实践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为弘扬井冈山精神、……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重温峥嵘岁月 寻红军印迹点亮教育航灯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真切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化对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忆苦思甜的革命精神的认识。2023年8月15日,广东海洋……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燎原星星之火 筑牢红色井冈情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次伟大的实践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2023年8月12日,广东海……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传承井冈精神 谱写时代新章

内蕴家国情怀于心,外化红色精神于行。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2023年8月14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远赴井冈山,重温故土的红色革命历史,……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承革命星火重温峥嵘岁月,铸精神财富探寻红军足迹

广海学子三下乡——承革命星火重温峥嵘岁月,铸精神财富探寻红军足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验社会课堂中的“受……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活动**随着寒假的到来,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今年…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最新发布

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平等就业机会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邵院学子“梦想花开”:开展舞蹈课程 促进健康成长
7月22日,第二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计划邵阳学院赴新邵县湾里村“梦想花开”圆梦行动教育关爱服务团在湾里完全小学开展了律动舞蹈课程。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日不落》舞蹈视频,带领孩子们一起跟…
扶残助残,有你有我。要自尊自爱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助残行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和谐之路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关心帮助残疾人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大爱回乡,温情陪伴。
大爱回乡,温情相伴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3日电(通讯员黄欣妍),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义工社于2023年8月3日,前往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大钱村,开展一次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心的行动,向…
湖二师志愿者带你学习生活小妙招
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希望之星志愿服务团队在希望家园开展的课程中,慢慢的注重于生活和实践,在近期的课程安排中,志愿者们将生活方面的课程安排了进来,准备教小朋友们一些关于生活的小妙招,来提高自己生活…
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
保障残疾人就业
大学生网报网十堰6月27日电(通讯员卿瑞阳)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接触到残疾人,我们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关心,关爱。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