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海之子”奔赴草堂瞻诗圣,采访匠人悟非遗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海大学子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家乡特色,宏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7月19日,海之子“普及成都历史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团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进行研学参观并顺利开展了相关文化调研活动,而后采访原竹鱼竿非遗继承人,学习原竹鱼竿的制作步骤以及相关工艺,进一步了解了当今非遗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群众接受程度,对成都非遗文化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正文】
攘攘万人拥草堂,悠悠千载瞻诗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杜甫草堂门口合影
“人们提到杜甫的时候,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
队员们首先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与文化宣传工作。时值暑假,来园游客绝大多数为外地游客,队员们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工作、线下随机采访与有奖问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游客对于成都的第一印象和景区文化了解渠道,以有奖问答的形式普及景区历史背景,并将由我们团队成员自主设计的文创作品作为奖品赠与参与游客。随后队员们漫步园区,参观草堂景致,领略诗情画意,感悟历史厚重。
图为实践团组织有奖知识问答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发问卷
图为成员自制文创冰箱贴寓意“CD”和大熊猫
图为成员自制文创帆布包
探寻原竹鱼竿,领略非遗文化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郑夔。
队员们前往第五代原竹鱼竿制作技艺传承人谭靖老师的工作室。在室内谭靖老师认真为成员们介绍了原竹鱼竿的选材、种类、工艺、制作步骤等,并为成员们展示相应的工艺成品。在室外谭靖老师接受了团队成员代表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谭靖老师十分随和地讲述了自己因喜好而从父辈那里继承原竹鱼竿制作技艺的故事:原竹鱼竿曾面临的因制作简陋,险些被工业化产品玻璃钢鱼竿与碳纤维鱼竿彻底排挤出市场的危机,以及传承人对原竹鱼竿制作技艺的改良与创新……
从谭靖老师的话语中,成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传承人对于非遗技艺的自豪,和对于非遗技艺传承的自信。而后谭靖老师热情地亲手教导队员们用路亚钓法使用原竹路亚竿钓鱼,队员们在谭靖老师的教导与帮助下体验了一次难忘的钓鱼经历。最后队员代表将团队成员自主设计的文创作品赠与谭靖老师,首日工作圆满结束。
图为全体队员与继承人谭靖老师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对非遗继承人谭靖老师进行采访
图为传承人老师教导如何使用路亚鱼竿
图为队员们钓鱼实践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诗歌是杜甫那个时代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非遗保护是后人对文化结晶的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摇篮,在继承与传承的过程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身为海之子,我们时刻铭记“海纳百川,取之行远”,坚信文化传承终将生生不息,传承之路始终延绵不断。
审核|何家琪、罗文欢、王玉学、李昭阳
文字|雷立轩、赖欣
图片|熊锦瑞
投稿人联系方式:18200571657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97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