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7月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橘井泉香小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中医药文化活动,切身感受上海中医药发展,学习中医药文化。
随着我们参观的脚步,中医药的古今发展史随着博物馆内陈列的一件件藏品逐渐变得清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而今,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具清乾隆(1744年)御制的针灸铜人,这具铜人高46cm,宽22.8cm,厚16cm,为老妇人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历史上针灸铜人的形象一般为男子,老妇人形象极为少见,铜人表面共有580个穴位,用锦盒包装,据锦盒上的文字记载,它可是乾隆皇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的奖品,馆藏的这一具则是第二年奖励给誊写这本医书的誊录官——福海的一具。
针灸铜人前后一共打造了数十具,但留藏至今的只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的这一具。这具铜人当年由福海收领后,传至九世孙振声时得以修复。抗战时期,我馆第一任馆长王吉民先生了解到在北京的一个古董铺里有一具清代针灸铜人,这具铜人见证了清代朝廷主持编修大型汉文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的盛况,对于中国医学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王吉民便动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丁济民出资,让北京好友代为购买。因战事纷扰,铜人没有办法转送抵沪,幸好当时有人从北京来沪,于是请朋友随身携带。一路上频频发生意外,这具铜人的运送安置费用几乎与购买价格不相上下,最终成为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收藏。
团队成员们轮流体验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三楼的脉象模型,使用中医脉象模拟系统。脉象模型开启之后,可以通过旋转左侧圆钮选择调至想要了解的脉象,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搭在模型手腕部桡动脉博动处感受脉博,屏幕上即可显示脉象对应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白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然而中医学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前发展,中医学习的科技化、中成药的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与信息管理、针灸、刮痧等仍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尤其是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的治疗调理,现代中医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是在几千年传承中一步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参观了解了见证清代朝廷主持编修大型汉文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的盛况的“针灸铜人”、著名的“海派中医”的诞生与发展、中医药学习科技化下制造的脉象模型……常言道:“元以前的中医史看北方,元以后的中医史看江南,近代中医看上海。”近代的上海是中医近代史的一个缩影。通过学习海派中医的文化,启示了我们当代中医学子:传承海派中医的坚持开放、兼容中西医学、善于吸纳新知、不断发展变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82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