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为深入发掘非遗苗绣技艺的深厚魅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扎根稻田旅,寻觅非遗寻”实践团赴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幸在何家岩村遇到苗绣非遗传承人,在产业振兴、非遗扶贫、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坚守着这历史的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赴酉阳县前集体的合影。通讯员 陈柯宇 摄步入苗绣非遗工坊,我们队员便被墙上那一幅幅色彩浓烈、造型独特的苗绣作品所吸引,在传承人何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们恍若透过那精致巧思的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间,寄托着那个年代最朴素最诚挚的祝福。这些带点神话色彩的意象,虽稚拙而情深,虽简朴而意远。
诚然如今所制的苗绣更加符合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也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但是似乎也少了几分“古韵”与“神韵”,失去了几分荆风楚雨的独特风味,但是转念一想,如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许多年轻人既不愿从事这费时又费力的辛苦活,也不愿再将色泽鲜明黑漆点金的布贴穿戴于身,如今的苗绣工坊也更多的是制作定制类产品,苗绣已渐渐由最初的实用价值转变为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也一直是老一辈传承人深深忧虑的问题。
图为苗绣工坊苗绣作品展示。通讯员 谭婉婷 摄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从神物鬼怪到现代风尚,一代又一代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不论是风行还是失意,都让阳新布贴与时代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阳新布贴不会“遍寻不见粘花人”,尽管回不到“望江有女皆粘花”的年代盛景,但多一人学习,便多一份传承,多一人知晓,便多一份宣传,而我们此番三下乡的感悟和收获,还远不及此。
短短三天的三下乡旅程,我们所收获的不仅是烈日下实地调研的艰辛与汗水,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这样一群传统文化的“守艺人”,他们用一生择一事,用一生做一事,而如今被“内卷”和“精神内耗”裹挟的我们,亦从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姿态,他们不在乎挣多少钱,只在乎将这门手艺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守得云开而见月明,而这也是我们此次三下乡最为深刻的收获。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此次三下乡还存在着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如采访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而一些后续工作及小组分工也未到位,但是通过本次三下乡我们不仅锻炼了胆量、收获了社会经验,更从中学到了许多团队合作团队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切身实地地担当起社会责任,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守护每一份历史遗产,守住每一份传统文化,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一直在路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苗绣。通讯员 谭婉婷 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我们每一位青年都应将继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更紧密地结合,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9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