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下三乡:祭拜英烈,缅怀英雄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市7月14日电(通讯员 李天)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瞻仰先辈丰功伟绩,7月2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红色宣讲实践队来到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通过拜访烈士陵园,聆听革命故事,礼敬先辈塑像等一系列活动学习红色精神,敬仰革命英魂。
面向北大门的北殉难处就义群雕呈浅赭色,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建于1979年,由大小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量1374吨,是目前中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群雕塑造了9个共产党人、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前的不屈形象,他们中有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老工人和知识分子,在怒目圆睁的农民,有镇定自若的女干部,有咬着牙齿的小报童,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图为烈士群雕 中国青年通讯员 杨康供图)
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个大学的必修课,也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传承文化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主动学习、不忘初心,扛起传承红色,始终牢记党的重托,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红色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国际歌》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后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全球。《国际歌》不仅由共产主义者传唱,而且也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及其他左派人士中广泛流传。它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第三国际没有采用它为会歌。现在,各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和重要活动上都会演奏《国际歌》,在这里也是赞颂了烈士们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定要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国际歌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天 供图)
在烈士纪念碑前,实践队员们庄严肃立,礼敬烈士。民国时期这里曾经作为刑场,包括邓中夏在内的许多共产党员在此被处决。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事业,他们舍身忘我,凭借着心中价值观的信仰,不惧强权,不畏艰险,甘愿将生命奉献给国家,彰显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去了解历史,从历史革命先烈的身上汲取他们优秀的品质来传承,发扬革命遗志和理想。通过感受当初的革命前辈为了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让队员们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烈士们的牺牲,换得了时代的新生,在这太平盛世,青年应缅怀革命先烈,应当从革命先烈的手中接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创新跃进,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中坚力量。感悟英烈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也唯有努力奋进,才能不负先辈,不负历史。
队员们首先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向安息在这的烈士们鞠躬祭奠,接着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雨花台烈士的纪念馆,馆内设10个展厅,其中9个用于陈列展览革命烈士的事迹,宽敞明亮的展厅内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串联各时期重要事件,以烈士牺牲时间先后为顺序,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队员们通过参观了解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由来以及雨花台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不解之缘,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学习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慷慨献身,舍生取义的诸多事迹,再次的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加深
刻的理解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含义。
通过此次宣讲活动,红色精神深深的烙印在实践队员的心中。作为当代新青年,应时刻铭记党的奋斗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做到知史爱党,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所作为。
(图为实践队员在烈士群塑前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成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1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