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蓄洪区水利工程与抗洪防灾的情况,发扬抗洪精神,7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阜南市王家坝,开展以“怀揣科学抗洪尧舜志,习得治水硕果贡椿香”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求学水利建设,以自身行动弘扬王家坝精神。
入村入委入基层,加强“抗洪”心信念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滞洪区。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王家坝闸曾16次开闸泄洪,将洪水引入蒙洼蓄洪区。7月10日—12日,团队成员深入王家坝村,与村书记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座谈交流,了解当地洪水来临前后所采取的应对方法和具体措施。
座谈交流中,村书记具体介绍了洪水来临时居民疏散工作及防汛准备阶段的工作,“2020年习总书记安徽考察的首站便来到了王家坝,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将坚守开闸蓄洪第一线。”采访时村书记说道。
图为实践团在村委会采访。
为加深对王家坝蒙洼蓄洪区整体状况的了解,团队成员还通过走访及宣讲的形式,实地探寻开闸蓄洪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在宣讲中,成员们以淮河作为切入口,阐述了蒙洼蓄洪区对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性,对于淮河流域的防洪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宣讲结束后,成员们与当地居民展开了面对面交谈。在访问中,蓄洪区居民面对开闸蓄洪带来的损失与不便,始终秉持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用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心。
图为实践团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奋斗奉献身筑坝,抗洪精神代代传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陈放着珍贵历史记忆的地方。7月11日上午,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纪念馆。在这里,团队成员们目睹了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英勇事迹,深刻认识到王家坝精神的深厚含义——即坚持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尽职尽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行为。
图为实践团听抗洪纪念馆讲解员讲述王家坝精神。
在实物展示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抗洪救灾过程中用过的工具和设备,真实感受到抗洪救灾过程中的艰辛和紧张。这些工具和设备,不仅仅是物质的记忆,更是那些英勇的抗洪英雄们的精神象征,是他们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跟随着讲解员,实践团一步步深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王家坝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转移和撤离中,在一次又一次农田淹没中,把跨越五千年的奉献精神底色愈擦愈亮,把对大局的顾全作为生命最有力的坚守,真正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博大精神品质。
抗洪救灾中的故事和人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团队成员感慨到:“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腾蛟起凤田中露,科技水利惠民生
王家坝闸是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7月11日下午,实践团走近王家坝闸和水文站,了解泄洪蓄洪是如何进行的。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紧跟站长步伐,从水文站到临近的监测站,先是通过可视化平台看到了一些实时获取的一些淮河的水文信息,再到现场近距离观看了铅鱼、ADCP等测量设备。在现代测量设备的帮助下,对淮河流域的测量已经实现部分自动化,相较于之前传统的测量方法,节省了许多的人力与时间。
图为聆听水文站站长对新型AR水文可视化平台的介绍。
团队成员还与水文站的站长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调研掌握水文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详细了解他们平时的工作内容,站长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根据十四五所提要求,水文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仪器全自动、全要素、全量程!”水文站一直都在向着更准、更快、智能化方向发展,虽然在水文预报和泥沙自动检测等方面依然存在难以攻克的问题,但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从没有退缩,对于比较头疼的预测技术,也在通过增加水文预报至基层水文站的方式来有序解决。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王家坝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也将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也切身体会到了科技的现实意义,身为当代青年,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为推进国家科技发展,解决科技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1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