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尽管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只要步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就能真切、容易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既有古老的历史遗址,也有丰富的民族文物、名胜古迹等。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既渗透在本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等衣食住行中,又体现在民间手工艺品、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中。
我们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走进他们的饮食习惯开始。8月6号,“彝家傲”暑期实践小分队城市走到乡村,由高楼转向山林,去到双河村,走进彝家生活,最开始就是走进他们最爱的食物——菌子。
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山头,“彝家傲”小分队就已经踏着晨雾露珠向山上出发,随着雨季的来临,湿润的空气滋润了山间的菌子,它们都兴奋地破土而出,今年仿佛在等待着同样兴奋的我们,等待我们将它们一一采撷,突破我早先对于“蘑菇”的常规印象,山上自然生长的野生菌有着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而惊奇的“美貌”,它们颜色各异,不像人工培育的菌子那样单一,青花瓷色的“青头菌”、墨绿色的“绿豆菌”、鹅黄色的“黄落伞”、明艳大红的“小红菌”,它们用明艳的色彩来装扮自己,但同时又不张扬,饱和度偏低的色泽使得它们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我们发现,若颜色足够耀眼,那它们又会用形状来掩饰自己,比如色调足够张扬的“小红菌”会悄悄将自己的身形“缩小”,尽管颜色够亮,但身形也足以小得让人找不到,再比如说“背土菌”后背会形成一个向下凹的碗状,这样可以盛满很多泥土,这些泥土也帮助它们很好地藏匿起自己,自然形成的它们总是充满一种神秘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它们这样对自己的保护也确实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我们同行伙伴许是没有经验,并没有得到足够丰富的收获,尤其同那些本地出行的彝家村民比起来,更是收获寥寥,但这一趟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彝家百姓最爱食物的最原始的魅力。
寻菌子颇有一番趣味,品菌子更有一番快乐深藏其中。将我们找到与买来的菌子交给彝家阿奶,我们作为她的助手来一起烹饪了一道菌子美食,原来在清洗干净后,烹饪很多菌子的第一步都是将它们先下油锅炸一道,这主要是为了确保菌子本身的毒素被处理干净了,否则极有可能出现顺口溜中说的那样:“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的大型“中毒”事件,我们在这里和阿奶聊天时发现他们对于菌子的爱好是有些执着的,不仅仅是阿奶,旁边的小朋友也认为,它们采摘回来的菌子是没有毒的,如果吃完之后被“闹”着了,那一定是因为菌子没有做熟,而不会怀疑是菌子本身的问题,这一观点令我们很惊讶,由此也很能看出他们的对于这种食物的热爱。最后终于享受到了菌子的美味,耗费了我们极大心力的菌子也确实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炒熟的菌子加上一点点小葱调味,味道喷香,口感细腻,食之令人久久不忘。
尽管只是线下实践中上山采菌子的一个环节,但既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了大自然天然的魅力,也让我们体会到彝家村民们自由好客的热情,对菌子的热爱不仅仅体现了他们执着的品质,也体现了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习惯。这次体会完之后,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云南野生菌能向外普及,这不但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省份的人民群众来说也是一桩美事,无人能不爱美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53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