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在重庆大学五彩石青年志愿者协会待了两年,早就知道每到暑假就会有这么一个支教调研的项目,第一年我因为一些事情被耽误了,那个时候便下定决心第二年一定要参加。最初我本来想报支教,一个原因是我想圆我那个埋藏在心底的教师梦,另一个原因是我还没有思考出调研的意义。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我还是来到了调研组。
7月19日,正式开始开启我的为期10天的调研之路。那天下着大雨,看着湿透的裤脚,我心想:“不会吧不会吧,出师不利。”到达石柱的时候雨还没有停,急急忙忙分配完房间之后,我站在阳台上面欣赏这个村庄的景色,尽管在网上早已看过图片,还是被这里壮观的景色所惊艳。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烟雾缭绕, 如同人间仙境。一片片绿色深浅不一,像一片片绿意蒙胧的海洋!雨一停,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像雾,像薄纱,缠绕在半山腰,我望着被雨洗涤过的山、树, 仿佛一切都焕然一新,雨悄然拂去了山林的尘埃,也无声洗涤了万物的心灵。近处,树叶上的雨露,地面上的水洼。远处, 高山上的薄雾, 天空中的浮云。这一切像一幅瑰丽的油画, 完美的组合, 变幻的色彩, 令人心旷神怡。我迫不及待想要去了解这个美丽的村庄。
第二天,我们便出发了。在路上我看到石头上面刻着“来到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这是习总书记来华溪村时留下的一句话。我不禁更加好奇。到了华溪村文化站,看到街道上面大多都是关闭的门店,整条街安静得能听到风从耳畔吹过的声音,往里走,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门口发呆。我一下子愣住了,一个习总书记认可的村庄这么会如此安静,这与我想象中的土家族人们载歌载舞,街上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完全不同,我感觉我心里瞬间就没有底了。但是这里的红色文化和土家族文化还是吸引着一些外地人来此游玩,有一次当我们又路过那里的时候,一个游客指着那句话问我们,你们心中有什么底?我们集体沉默了,随后他又说:“我看这里还没有我们老家发展的好。”我当时不仅无法反驳他,甚至还有点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之后的采访和实地参观让我收回我的想法。
华溪村曾是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两山夹一槽”的地形从太空中清晰可见。土地零碎、人多地少,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过去只能在“巴掌田”“鸡窝地”里刨食,靠着玉米、洋芋、红苕勉强度日。然而现在这里的村民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种植黄连、黄精、脆桃等,还养殖了蜜蜂。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每年还办起了分红大会。华溪村还将这些融入到旅游业中来,打造了“蜜蜂小镇”。村民们在房子上刷是土黄色的颜料,画上与蜜蜂相关的图案,许多村民趁机开起来农家乐。年过六旬的花仁君奶奶和她的女儿就在村委会的建议下开了一家农家乐。在经过专业指导和训练之后,花奶奶的农家乐每年可以盈利好几万,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靠着洋芋充饥了。听到这里我们的心渐渐也有了底。
随后,我们又去参观了这里的支柱产业,木瓜、脆桃、脆李等基地,现在正是桃子和李子成熟的季节,我放眼望去,枝头上挂着的桃子都快把树枝压到地上了,大部分桃子还套上了专门的袋子以防止被虫子咬坏。我想着,这么多桃子,这里大的工程,怎么完成的。之后我在村委会妇联主任谢阿姨的采访中得到了答案。这些基地都是公司投资建立起来的,谢阿姨说,她们就负责联合这些居民,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他们负责照顾好这些树,卖出后会有百分之六十属于他们。这里的居民十分团结,大部分人都积极响应村干部,基地建立没多久,大家的生活就已经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了。现在的华溪村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不愁吃,不愁穿,人们都在奔向更幸福的生活。村民们的心中也越来越有底,干劲越来越足。在村委会,我们看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大多是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他们回到家乡,正在努力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带领华溪村奔向更远的未来。
到这里,我应该可以回答当时那个游客的问题了。可能他的家乡比这里发展的好,但回看华溪村之前的模样,再看现在的华溪,山上大片的产业基地是底气,每年的蜂蜜产量是他们的底气,村民鼓起的腰包也是底气。
实践活动结束了,我思考着这十天发生在我身上的全部,我了解到了一个村庄振兴的秘诀,那就是村民团结,积极接受外界知识和技术,吸收新力量。也鼓舞着我去为我的家乡做出一些贡献。当然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精打细算的袁队、看似沉默实则社牛的船船、将可爱与酷炫融合的雨晴、温柔细心且文采斐然的璎珏宝子、还有默默为大家拍照的可爱想,很幸运遇到这帮可爱的小伙伴。
总的来说,这次旅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见识到了许多,少了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踏实,当远离喧闹,来到村镇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一个团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52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