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不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近日,余杭区被列入深化“千万工程”方向试点,为深入学习乡村建设在“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的发展举措,探究乡村发展症结所在。7月19—20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村(河)”小二实践队来到了余杭区展开实践调研活动。
余杭区的第一站,村小二们来到了素有“中国毛竹第一村”的半山村,它是余杭区最北面的一个村子,森林覆盖率达91.6%,村内有毛竹林870公顷,立竹300万株,并入选了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为了更好的向村民们介绍“千万工程”,“村小二”们制作了主题宣传海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解释“千万工程”的具体含义以及近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当地村民大都是中老年人,但都认真听着成员们的讲解。通过与村民们沟通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村民表示这二十年来村子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了,但过去不知道原来这都是“千万工程”给大家带来的“福音”。
鲤鱼花灯、蹴鞠灯、竹筒灯,走进余杭区半山村小强书屋,各式各样的竹制工艺品令“村小二”眼前一亮。这里是杭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由一座废弃的电影院改造而成。书屋内以“竹”为特色建筑材料,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包含经济、哲学、人文社科等多个类目,向人们传递着“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
随后,半山村村委洪书记就“千万工程”实施情况、半山村产业发展、以小乡村为切口探究如何将“千万工程”继续深入推进等话题与实践队成员展开讨论。
通过与洪书记的交流,成员们对半山村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近年来,半山村致力于建设“竹林碳觅”研学路线,将砍竹、挖笋、竹手工制品、竹筒饭等一系列竹体验过程,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将文旅进行赋能。将“零碳”注入半山村村规民约,通过低碳家庭评选、碳积分兑换等方式,来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减少碳排放。实践队成员也从中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是纸上谈兵的空头白话,乡村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其背后的复杂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第二站,“村小二”来到了被誉为“禅茶第一村”的径山村。走在径山村的乡间小路,颇有诗中“曲径通幽处”的意境。据了解,径山村以径山茶为核心,衍生出了茶餐饮、茶文化旅游、茶艺培训、茶叶农事体验等新业态。
径山村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径山是径山茶的核心原产地,拥有1200多年的历史。“村小二”们循着山间小径,踏着雨后湿漉漉的泥点,来到径山茶白泽坞基地,走进茶园,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置身于万亩茶海,与大自然紧紧相拥,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村子与茶的密切联系,也品味出其蕴含着的深厚茶韵。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村小二”们立足实际,与当地村民展开交流,向他们介绍“千万工程”的内涵与发展,并邀请村民填写调查问卷。在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径山村有着自己的本土茶企,家家户户也大多以种茶为生,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径山村的文化旅游建设。但大部分青年还是选择外出就业,村内以老年人居多,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这是径山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诸多村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尽管如此,径山村立足茶产业,因茶致富,建设“茶仙子”共富工坊,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加快当地产业发展。推出“3+n”共富机制,以径山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落,组建“径山乡村新社区”,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产业共推、发展共谋。
在径山非遗体验馆内,成员们首先了解了“径山茶宴”的发展史和主要流程。径山茶制作工艺,从采摘、摊青到杀青、揉捻,每一步都是促成径山茶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汤色莹亮的关键。接着,“村小二”通过馆内展示的手工揉捻机,亲身体验到制茶的乐趣。走进陈金信茶筅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学习茶筅的历史文化,观察大师制作茶筅的娴熟手艺。在“看、听、学、思、悟”的过程中,径山村将茶文化全方位呈现在实践队员们面前,成员们也认识到径山村以当地特色为载体的因地制宜发展举措,对“千万工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5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