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换,时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更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能记载族人的言行举止,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是一个家族发展繁荣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筠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效用。追根朔源,探寻祖籍,从自身的家族传承找回记忆,以小见大,以家见国是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2023年7月16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笃行·铸梦丰都”实践团以追寻族源、传承家风为前提,在丰都龙孔镇楠竹村,进行白家祠堂的走访调研。
白氏祠堂
下午16:00左右,实践团沿着县道从楠竹村一路走往白家祠堂。到达白家祠堂后,在周边已经看不见从前的建筑痕迹,只有一扇印着白氏宗祠的门匾和一块印着白氏祖训的石碑。从乡民张启明的口中了解到,白家祠堂早就没有人住了,对于家族的传承和重视也越来越淡薄。等到白氏家族第七代宝字辈的白宝开爷爷为我们讲述白氏迁移的故事时,才真实的感受到家族的历史变迁。其实我对家庭的感念十分的有感触,我虽然不是出身大家,但是对亲人间的情感羁绊十分留念与不舍,对于白氏祠堂的现状我感受到无比的惋惜。
图为白氏宗祠牌匾。胡耀东供图
楠竹白氏到现在经历过24代人的发展,对于作为第七代掌家人的白宝开爷爷来说,如何让白氏族群的历史传承和家族文化延续下去,是让他颇为头疼的问题。从一开始湖北孝感挺进四川到从忠县洋渡镇迁移到龙孔镇楠竹村,多次的搬迁历程,按理说应该使得白氏家族的群体意识不太集中,好在白氏族人谨遵祖训忠、孝、仁、义。在每年的清明前后,祠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白家整个宗族近百人都会参加,通过吟诵石碑上的宗族祖训,将家风建设给代代传承和延续下来。
图为白宝开爷爷为实践团成员绘画白家祠堂草图。林舒淇供图
图为白宝开爷爷为实践团成员解答疑惑。林舒淇供图
心中大义,坚守祖训
白氏家族世代从军,清朝开始先人曾任武官,到抗战时期也依旧保家卫国,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道路,再到现在依旧将参军从政延续下去,以白家模、白珍能等为代表,心中有大义,胸怀热血,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同时在白宝开老人的讲述下,我们也了解到他自身的经历也比较坎坷,1961年被学校肄业下放,回家务农,多次被评为卫生模范。到1979年担任生产队记公员,遭受排挤,可依然坚持本心坚守祖训,不畏强权,在1980年成功担任大队文书,从此将扶贫济弱、捐躯救国的大义,传递四方,许多乡民深受感染,楠竹村中一半男性乡民都是军人出身。
家风传承
采访结束我们跟随白爷爷前往他们搬迁后的家庭住宅,由他们自身搭建政府出资装修粉刷的房屋,据老人家说已经三十多年,看起来跟新的一样。我们了解到白爷爷与妻子何奶奶已经结婚59年之久,还如当初般恩爱甜蜜,并没有因为白氏家族的落寞,家族传承而影响感情。对于我们的到来,奶奶显得非常高兴,因为儿女的外出常年不在身边,所以对我们格外亲切。她告诉我们政府将出资在他们的“江景房”前边修一个坝子,到时候邀请我们一起来观看日出日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两位老人拍摄的照片。林舒淇供图从老人家离别的那一刻,回首看望还在他们还在不断的摇手相送,依依不舍。当阳光洒在江面映衬在两位老人脸上的那一瞬间,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宗祠虽旧,人心不老,历史的变迁终究是物质的消散,却是情感的牵挂与长存。家族家风的传承需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去继承和维护,人文情感的关怀同样需要我们去陪伴与守候。
本次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笃行·铸梦丰都”实践团探寻家风遗迹、宗室祠堂,关爱留守老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展现当代大学生与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也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代痛点,积极探索人文情怀与宗族痕迹的发展路径,将爱与温暖传递,在当地以及社会各界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讯员 胡耀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3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