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将数字文旅特色打造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近期,浙大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陈思言与伙伴们一同参加了“文旅促共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旅游产业等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发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文旅行业的现状,锻炼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陈思言是浙江省首家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的学生。从2022年成立开始,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就利用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假期,该校又选派了陈思言等80名师生组成了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文旅促共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分成9个组,走进安吉余村、建德之江村、临安湍口村、京杭大运河沿线等地,探寻“两山理论”指导下美丽浙江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新成果。
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修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期间,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及特长,深度挖掘村落红色文化、帮助乡村度假酒店进行营销策划、调研亚运会主题场馆开发利用情况、探索大运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实地参观、亲身体验、访谈交流、观看纪录片等过程中,深入了解文旅行业发展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探索“文旅促共富”的可行路径。
在建德之江村实践期间,陈思言和团队成员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学习并了解之江村的发展,从更专业的视角为之江村的未来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怎样把千万工程做深做实形成重要案例” “如何更好地发挥乡村体育赛事的巨大活力”“怎样在打造景区化村落的背景中增强活动体验感”“如何深入挖掘村落的重要遗产形成旅游的重要亮点”,这些问题成为了实践团队的思考重点。“烟波浩渺,满天星斗,这是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子,有着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实践的几天我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淳朴热情和乡村发展的无限生机。”陈思言表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希望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助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用专业知识为文旅促共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陈思言一样,张延琰和同学们走进安吉余村,了解到了余村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和余村的建设史及发展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实践团队通过参观新型多色水稻、体验余村数字化改革、观看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纪录片,切身感受到余村人民牢记嘱托,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成果。
此外,戴子淇、林梦尔、王耀倩等同学与他们的同学们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临安湍口村、亚运会乒乓球场馆等地分别开展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度假酒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亚运会赛后场馆利用调研,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盛夏酷暑难耐,同学们依旧顶着烈日热浪,耐心细致地记录和捕捉每个细节,努力思考、讨论和分析着调研所得数据,展现了青年学子的青春热情。
对于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王汪诚表示:“服务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才。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旨在培养适应文旅融合、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数字素养和人文情怀“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让学生掌握服务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方式方法,具备在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有必要的方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围绕如何深挖浙江省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丰富全域旅游业态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未来创新创业项目,从文旅专业的视角,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浙江提供文旅方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4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