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浙江农林大学“南方有嘉木,寻味东坑茶”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太湖源镇东坑村,对非遗传承人徒弟、高级评茶员郎琪先生进行探访交流,探寻东坑茶开发年轻化市场的可能性,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重农兴农的号召,为东坑茶的发展与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在村委刘世文副主任的带领下来到太湖源镇东坑村茶园基地。在刘世文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东坑茶村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第一村”,重在“有机”,重在“野趣”。2000多亩有机茶恣意生长在16公里的绵延峡谷里,随处可见。肥沃的土壤,清冽的泉水,孕育出独特品质的东坑茶。更由于高海拔,终年被云雾环绕,“天目云雾”由此得名。2000多年来东坑村一直以茶叶为生,在这里仍然可以见到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参观过程中,刘世文向队员们演示茶叶的采摘方法,需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一芽一叶,避免用指甲折断致使变黑。队员们纷纷加入采茶队伍,体验到这一简单动作的实际难度。
同时实践队员针对茶叶生长环境、市场营销困境等向刘世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刘世文表示,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大数据技术在茶叶生长中越来越普及,目前茶园里不仅有农业农村局投资的太阳能物理杀虫器,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做到科学防虫病害,还有气象监测局建成的LED屏,为茶农们提供每日土地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红外线强度等信息,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整,精准生产。但东坑茶的销售还未能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基本以传统的口口相传,相互介绍的方式进行销售,以个体销售为主。
在东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就地展开了一场茶园直播,向大家展示东坑茶生长环境,同时邀请到高级评茶员郎琪师傅,带领团队成员展开一场沏茶品茶盛宴,郎琪师傅告诉大家茶叶最佳品味时间需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东坑茶的特点是肉厚、内汁浓、香味重,第一泡茶香清淡,第二杯是比较醇厚的,久泡茶味渐浓有涩感,直播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后,实践团跟随郎琪师傅来到村合作社加工厂,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等排列整齐,机器化生产为村民制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茶叶品质也醇臻稳定。据郎琪师傅介绍,每到茶忙季节,他都会驻守在加工厂,为村民们提供专业的制茶指导。杀青、摊凉、理条、烘干每道工序都因茶而异,根据茶叶状态及时调整温度,时间等。
实践团前往多户茶农家了解情况并向刘世文副主任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东坑茶发展的阻力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劳动力。东坑茶大量青壮年外出寻求发展机会,村内留守老人较多,茶忙时节只能外聘采茶阿姨。传统的制茶技术有较长的学习周期,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很少,导致制茶技术后备力量薄弱。
二是销售渠道单一。东坑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处于电商之都杭州周边,但没有乘上电商东风,仍以传统的相互介绍为主。
三是无法实现量产。东坑茶成名于“野”,也局限于“野”,陡峭的山壁给采摘带来难度,随之而来是人工成本的提高,效率的降低。无法向连锁公司大量、稳定供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