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讯(通讯员倪佳佳)2023年7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神农架蜜源植物寻幽,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神农架林区八角庙村,对当地蜂农进行走访调研。大学生们在此倾听蜂农的养蜂故事,了解当地的养蜂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探索乡村振兴新可能。
传统养蜂,求蜜有道
7月18日上午九点,在八角庙村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8名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当地三户蜂农家中,采用实地调研、“面对面采访”的方式探寻求蜜之道。“不同于专门养蜂制蜜的大型企业,八角庙村的蜂农以个体散户为主,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的养蜂古法。”八角庙村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行径途中向团队成员们介绍。
刚抵达蜂户家门口,一大片绿意浓浓的小山丘便映入眼帘。在杂草树木荫蔽之下的,是一条人为开辟的砖石小道,期间密布着数不胜数的蜂箱。“我还没进门就被山丘上树立着的密密麻麻的蜂箱给震撼到了,这像极了高中物理学到的‘葡萄干面包式’模型,我也从未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过蜜蜂的养殖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科2103徐东志感叹道。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爬上铁梯前往蜂场 通讯员徐东志供图
蜂农卞光华介绍说,他养蜂十余年,这山上的两百多箱蜜蜂都由他和妻子两个人用传统的养蜂技术养殖,一年所产蜂蜜约一千斤,年收入约十万左右。“蜜蜂是很有灵性的动物,你只要一不要站在蜂箱的巢门口,二不要在它贴近你时挥手驱逐,它就不会来蛰你。”在卞大爷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一一爬上连接地面与山丘的铁梯子,踏过一条窄窄的石板小道,来到一处蜂箱前近距离观察蜜蜂繁衍生息。
蜂箱被架起在离地约一米、且蜜源丰富之处。蜂箱整体由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档、副盖、箱盖及隔板组成,结构简单,做工细致,下巢路中还时常可见蜜蜂出入。卞大爷小心抽出一个巢框,向团队成员们展示巢脾上栖息的蜜蜂。“蜂王个头较大,一个巢框内仅有一只,很好辨认,工蜂与雄蜂则个头较小。工蜂采集百花蜜酝酿完成后,就会将蜂蜜储存在蜂巢里中由蜂蜡和蜂胶筑成的巢脾内,等酿造满后就会将巢脾封盖,成为成熟蜂蜜。在人工搭建的蜂巢中,取出一排排巢脾,品质好的蜂蜜基本上都能封上蜡盖,取蜜时将蜡盖切除掉,就能看到满满的蜂蜜,非常饱满。”卞大爷耐心讲解道。
图为蜂农卞大爷向实践队成员讲解蜂巢结构 通讯员何姝翰供图
养蜂困境,潜心求索
在采访蜂农的过程中,实践队发现个体散户的蜂农普遍存在蜂蜜产量过剩的问题。蜂农陈大叔说:“近些年行情不好,一年有个几百斤蜂蜜卖不出去。”
团队成员们认为,与以往几年相比,蜂蜜销量的大幅下降,主要源于两点。一方面,国家经济受疫情冲击,蜂蜜作为非必需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大大下降,如蜂农卞大哥所说,“人们都拿钱去买米了,都不买蜂蜜了”;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家在神农架进行精准扶贫,为蜂农发放蜂箱,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神农架蜂蜜的产量。这两方面相结合,供过于求,造成蜂蜜常常滞销的现状。
“那您有没有尝试过一些新方法比如直播带货呢?当地公司和政府会不会提供有效的销售层面的帮助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科2103袁杬向蜂农陈大叔提问。“想过尝试直播带货,但终究是年轻人的路子,我们搞不定。政府倒是会免费发放蜂箱,但是无法解决销售难的问题。”陈大叔回答道。
在与蜂农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进一步了解到,价格远高于其他蜂蜜的神农架百花蜜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不具备较大的优势。而且由于仅有质检合格标志而缺少相关经营证件,散户的蜂蜜很难以正规商品形式卖出,其商品形式更像一般散装农原产品。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销售渠道被锁定于熟人介绍中,游客与回头客则是主要销售对象。
“有什么办法能够拓宽散户蜂农的销售渠道,使得他们产的蜜不滞销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团队成员们激烈讨论着,迎着烈日走上返程。
割蜜全程,亲身体验
“我们神农架的百花蜜一年只能一收,你们来得刚好。”傍晚时分,实践队受到被访者之一蜂农瞿光英邀请,来到她的蜂园参观并体验割蜜全过程。
穿好蜂衣,戴上蜂帽,实践队员们一点点爬上山,来到专业蜂农身旁观看。红光照射下,养蜂人先用艾草点烟把蜜蜂从蜂箱中驱赶出来,然后取出蜂格,蜂格中有上下分隔层,上面是蜂蜜,下面则是蜂蛹,小心地刮去蜂格表面的蜂蜡,将其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摇蜜机中,一次割蜜工作即视为完成。在养蜂农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依次尝试割蜜,亲身体验劳动的辛劳。
图为蜂农瞿阿姨向实践队成员演示如何割蜜 通讯员袁杬供图
在逐渐暗淡的余晖中,实践队告别了仍在辛勤工作的瞿大姐,踏上了返程。与蜂农们一天的交流下来,实践队队员们个个受益匪浅。活动虽已落下尾声,但蜂农们淳朴开朗的笑容,却在实践队员们的心中刻下印痕。“我们大学生应当更加潜行笃志,积极探索,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找出乡村振兴、富农富民的新路子!”参观过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科2103何姝翰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3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