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汉族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也是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详细了解常州乱针绣背后的故事及其发展历程,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常州工学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乱针绣活动团队于7月11日前往常州市乱针绣博物馆进行观参观、调研。
实践团一行9人来到常州市乱针绣博物馆,从乱针绣艺术作品与乱针绣历史中了解了乱针绣的历史与现状。刚进入博物馆,一尊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雕像映入眼中。杨守玉先生总结了西洋素描与油画的技法,将绘画与刺绣融合,创造了是绣似画的新绣种-乱针绣。杨守玉先生的雕像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优雅的衣着与端庄的面容可以看出先生对文化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乱针绣的发展史以及杨守玉先生的传承人的生平介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聆听着杨守玉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乱针绣传承人陈亚先、孙燕云等人的事迹。感悟非遗文化传承一丝不苟的精神。
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看到了陈亚先大师生前使用过的刷子、剪刀、顶针等工具,在专业人员的解释下团队的成员们一一了解了每一件工具在整个刺绣中所起到的作用,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生动阐述下仿佛置身其中,切实的感受到了乱针绣的魅力与神奇。看着这些略生锈迹的工具,仿佛可以看到到陈亚先大师伏在板上专注刺绣的场景。
灯光下,出现在团队成员眼前的是一幅幅精妙绝路的作品,舞女优雅的动作与华丽的舞裙栩栩如生,层次分明、色彩丰富,颇有油画质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乱针绣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博皓 供图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见到了更多陈亚先大师与张守玉先生的作品,以及陈亚先大师早期创作研究的作品。其中不乏有人物肖像的乱针绣、立体浮雕创作研究作品。了解到乱针绣还曾作为第一二三代国礼作品。团队成员深深为之折服。欣赏着一幅幅精妙绝轮的乱针绣作品,从中深深体会到了乱针绣非遗传承人独具一格的匠心,以针为笔、以线为色、似绣似画、画绣一体的整体艺术手法另在场的所有队员叹为观止、赞口不绝。
图为作为国礼的乱针绣人像作品《罗斯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博皓 供图
走出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博物馆外就是千年的运河,在常州运河水畔的一户小小人家里,祖孙三代都在做乱针绣,她们付出百年的芳华只为传承这乱针绣的神奇手法以及让乱针绣发扬光大。着实令人钦佩。团队成员在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乱针绣作品后,内心油然而生地萌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敬佩,以及想让这精美的艺术品让更多世人看到的愿望。
7月12日,团队成员一行10人,分5个小组,分别于常州乱针绣博物馆、西蠡古渡、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常州博物馆、保利大剧院等地点,从乱针绣发展历史、乱针绣非遗文化建设、乱针绣游客喜爱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乱针绣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一位常州本地的男士说道:“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自己与家人都非常喜欢,家中还特地裱装了两幅乱针绣作品以作欣赏与收藏。”这个男士的回答给团队成员非常好的反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承,首先就是要受到当地人的保护与喜爱。
有一位来常州旅游的游客说到:“其实自己只在互联网视频中看到过乱针绣,也没亲眼见过,更不知道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旅客的反馈让小队成员知道非遗的文化推广还是任重而道远。最后这位旅客经过成员们详细的介绍,表示会到常州市乱针绣博物馆亲眼看看乱针绣作品。
经过两日的实地走访、参观、调研,实践活动团队的成员们对乱针绣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乱针绣作为常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不仅需要匠人们的匠心与坚持,更需要群众的认可。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绮丽的文化瑰宝会继续熠熠生辉。
团队成员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前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咏泽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5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