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定鼎门是隋唐的古城门,沿用的时期最长,也是中华民族的盛世之门。
随着隋朝的覆灭,隋炀帝被杀,洛阳城的繁华,在隋朝短短的十四年后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当后人重建洛阳,北宋司马光再次走过定鼎门时,留下了一句千古感叹:“若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话,让定鼎门不仅仅是一座废弃的城门,也让它象征了朝代更迭的兴衰之道。
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敕命营建东都。次年年初,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拔地而起——东都洛阳城。隋炀帝成为第一个走过定鼎门的古代帝王。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的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时被逐渐废弃。
定鼎门在隋朝时称为建国门,到了唐代才改称为定鼎门。定鼎门从来都具有政治意义。“定鼎”二字,就可以知道它就是都城的城门。“鼎”,在商周时期就象征国家政权,鼎在哪里国都就在哪里。周武王迁鼎于洛阳,周成王定鼎于洛阳。唐代实行两都制,洛阳以东都的身份雄踞天下,定鼎门更强调了这层含义。
定鼎门遗址位于现在的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盛唐前期的定鼎门保存较为完整。遗址发掘总面积有7000平方米,分别由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它东西总长约150米(含阙楼),南北宽21.04米。从定鼎门向西走,走过“宁人”、“从政”两个里坊,就来到了繁华热闹的大唐西市。两条人工河在定鼎门的西边缓缓流过,给这个座城门增添了一些灵动的气息。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北宋末年,定鼎门一直作为都城外郭城的正门。其间大修过6次,小修了无数次。定鼎门虽历经了隋末战争、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战乱,依然屹立不倒,肩挑历代风云,见证朝代变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