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佐坝寻文词,高腔绕松峦
大学生网安庆7月12日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文雨 梁昱) 为探研黄梅戏姊妹剧种,也是国家级非遗文化的宿松文南词,比较其与黄梅戏之间唱腔、技法差异,以及同在宿松这片沃土之中又如何诞生的并蒂双秀。合肥工业大学“松海遇黄梅”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于2023年7月12日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虞松峦民营剧团,拜访老一辈戏班子,参观记录下文南词的优美旋律,采访询问非遗传承人过往经历,探寻未来之路。
乡路辗转,实践团来到了位于宿松县佐坝虞氏祠堂的虞松峦。受文南词传承人兼上龙门村书记虞观友的邀请,团成员们一同汇集在文南词传习基地。虞书记一一介绍:两位女角主唱,分别是现年69岁的汪火枝,文南词县级传承人,自小随师学艺,唱功扎实,原汁原味原生态和73岁的何小妹,也是自小学艺,经常反串演小生。拉二胡的师傅分别是虞前岳,虞志德,虞焰成,还有以为打鼓的是虞慎得师傅,他们都是宿松县级非遗文南词传承人。
两位老艺人分别为实践团唱了两出文南词的经典唱段,汪火枝在《薛平贵回窑》中扮演的王宝钏;另一位何小妹唱的剧目是《云楼会》中小生潘必正。两戏都是文南词具有代表性的正本戏之一。因为天气炎热,艺人们身着便服将拿手好戏表演给实践团成员看,即便是熬人的热风也无法影响从老艺人唱腔中飘出的动人旋律。在戏台两侧的虞师傅们一丝不苟地拉二胡、循着戏曲的节拍击鼓,整次表演一气呵成、从容不迫。
虞书记向我们介绍:虞松峦的祖先来自湖北黄冈,后在吴楚文化交融孕育的宿松扎根。虞松峦人一向爱玩,鼓书、唱曲、舞龙等样样精通,很多家都有收留艺人的经历。从文场到武场一样都有行家,在早期戏班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断丝弦锣鼓与文南词正是虞家班在融入宿松文化后诞生的结晶。虞书记带实践团成员上楼参观封存于柜子中的古戏本,在饱含历史气息的书籍字里行间跳跃着文南词幽雅脱俗的旋律。
表演之余,实践团成员在后台采访虞焰成老师傅,据前辈回忆道文南词是他们祖祖辈辈传唱的,从他记事开始便看到戏班四处演出,当时年幼的虞师傅们也跟着戏团到处跑、一路观摩学习,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正值壮年的虞师傅们也接过前辈的担子,开始登台主唱,一直唱到随着乡里人都进城打工气氛渐渐淡下来之时。后来步入新时代,当地村支书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南词,将老一辈艺术家们又聚在一起,联合有关部门保护宣传,并成功将文南词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是宿松县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团成员在关于文南词和黄梅戏这一对姊妹剧种的异同方面提出疑问,虞焰成老先生指出两者首先是在旋律上的不同,文南词的旋律和唱腔音调较高,要用窄音来唱、起音要高,否则会没有韵味,黄梅戏相对来说就比较平淡。其次,黄梅戏和文字腔的唱腔风格也不同。黄梅戏的唱腔有拖腔,快腔和慢腔,要根据剧情和情况进行选择。文字腔的唱腔也有拖腔,但要求喉咙响亮,音调要高,并且要振起来,不能平淡。此外,文字腔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要在高音部分冲起来才好听。最后,黄梅戏和文字腔的演奏方式也有所不同。黄梅戏使用的乐器比较多,包括笛子、二胡、扬琴、三弦等,配合演员的唱腔和动作表演。而文字腔则是以四胡为主要乐器,配合演唱者的喉咙声音和琴声演奏。总体来说,文南词和黄梅戏间关系紧密但相互独立,各有各的一套完整体系,相辅相成。
老艺人们和几位老前辈们除了演出外鲜少有机会见面,在实践团成员们结束今日安排后,他们自发地围在一块,一边唠嗑一边演唱,也会打趣彼此许久未见唱功略微退步,对方则会不服气地再次开嗓证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前辈们的风采依旧;虽已至古稀,但对文南词的热爱仍在。感知着前辈们对传统戏曲的满腔热忱,实践团成员们也看到戏曲艺术传承的希望之光。在今日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深受老前辈的精神所鼓舞,将源源不断地为继承和发扬优秀非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文南词第四代传承人虞焰成 通讯员 梁昱 摄
图为身着便服的艺人们传唱文南词经典唱段 通讯员 梁昱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们在后台合奏 通讯员 梁昱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艺人们合影留念 通讯员 高飞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