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抵达最后一战……
白鹤梁是涪陵段长江江心的一段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早年常有白鹤在梁上嬉戏、展翅,因此得名。在何伟的《江城》一书中,他写到在涪陵师范学院工作时,自己常常来到这条江中的石梁,并记述了其独特的文化与水文意义。
石梁以14.5度北倾江心,傍水而存、随波而卧,涨水时隐没、枯水时显露。自唐开始,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人们在220米长的中段岩面进行了大量题刻,留题的人几乎都是古代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官员等,可考姓名者有300多人。 至今梁上存有题刻165段,共1万余字,包括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
最早刻在梁上的两尾石鱼刻于唐广德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已经因年月久远而模糊不清,因此清代又重刻了两尾石鱼。古代,白鹤梁上雕刻的石鱼是观测长江水位变化的水标,当地有“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的说法。石鱼出水日期、石鱼到枯水面的距离、观鱼者姓名等刊刻在石梁上,组成了珍贵的水文记录。 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资料显示,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代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
这些石鱼水标及题刻,记载了长江上游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资料,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变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及全球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 因此,白鹤梁也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很遗憾此次观览因为一些原因景观没有完全开放,但是跟随着导游三下乡实践团还是了解了很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