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共“童”倾听,留守于“乡关”的故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红凤同心社组织同学前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开展以“情暖桥南镇 共‘童’享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调研地点简介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桥镇拥有大批的留守儿童,为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该镇早于2006年,在张桂芳校长的带领下创建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公益性组织。创办至今15年来,儿童服务中心已为超过5000名留守儿童送去温暖。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孩子们的日常作业,有留守妈妈照顾孩子们。寒暑假期间,在社会各界志愿公益活动的帮助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仍为孩子们设计别样暑期的活动。
二.倾听“留守”之音
一个普遍的现象盛行于当下的乡村。年盛者难免要背井离乡,去大城市里“打拼”,是为“碎银几两”,更是为了挑起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白发苍颜的老者与稚气未除的儿童便似困在难以逃脱的“乡关”。
在调研组对留守儿童之家采访的镜头里,记录下了令人泪目的场景与片段。
场景1: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在调研组同学采访时几经哽咽。老人独自一人照顾孙子孙女两人,小孩年龄尚小对老人十分依赖,学校离家的距离过远,老人家需每天骑摩托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有时,老人家因病痛进入医院治疗,两个小孩也不得不带在身边照顾。幸得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存在,在老人无法照顾孩子之时,给予了两个无所依托的孩童短暂的庇护所。
老人说,儿童服务中心周内帮忙接送孩子,能辅导孩子完成作业,让自己能够腾出时间干农活。
生活也许给予了老人许多种“苦”味调味剂,但当提及两个乖孙的学习成绩和听话懂事,老人会如同细数家珍般娓娓地道来。
场景2:
南桥镇的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是孩子们在家长忙碌时的暂住所。到了初中,高中阶段,由于没有家长陪读的条件,一般就会选择去离家更远远的市里住校。谈及到了初中会离家更远,一位小女孩的眼泪慢慢噙出眼眶,泪珠似乎是给这难以改变的事实以无力拍打。环顾小女孩的家,房屋虽简,满墙的奖状是最好的装饰品。
“励志出乡关”是每个留守儿童心底的梦,而缺少父母双亲陪伴的成长过程是每个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的疤痕。
三.付诸“微微”之力
在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后,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深得感受到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无力感。为了像留守儿童传递关爱,调研组陪伴留守儿童们进行游戏互动,也给留守儿童们带来了文具小礼物,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乡关”。
留守儿童,是困在“乡关”里的“种子”,每一份关爱留守儿童的力量,都会给予“种子”希望之光。
关爱留守儿童,从身边小事做起。
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5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