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碱还沃土,强农振乡村
为推进实施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25日至31日,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朝阳、副院长黄荣斌、辅导员关千浩的带领下,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区闸坡镇开展盐碱地治理调研,冀以发挥专业特长,依托党建共建、校政共建优势和自然禀赋,以岭南特色农业为抓手,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破解闸坡镇撂荒盐碱地种植难题,探寻乡村农业新契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校政共建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7月25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随校经济学院党委与闸坡镇党委在闸坡镇人民政府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签订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县千镇万村发展工程”合作书,并随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朝阳、副院长黄荣斌、辅导员关千浩一行与闸坡镇党委书记谢少山、白蒲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梁秀硕等闸坡镇干部交流,进一步了解闸坡镇盐碱地基本信息与撂荒盐碱地发展痛点。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长谢睿毅接受海陵岛新闻记者采访
图|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关千浩接受海陵岛新闻记者采访
“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了解到,目前闸坡镇正在持续进行撂荒地复种工程,部分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地已经实现了复种,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距离海洋较近,常受海水倒灌、病虫害与自然天气灾害影响而复种失败或种植产量低下的撂荒盐碱地存在。
“这些荒地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来,希望你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盐碱地的种植问题。”闸坡镇党总支部副书记梁秀硕同志向队员们嘱托。
无食犬犹在,不耕牛自闲。队员们望见远处撂荒草地上有几头老黄牛伫立着,草虽青绿,但它们的影子却愈发显得单薄。此情此景,实践团的队员们感触良多,誓要盘活这些撂荒盐碱地,让所学知识与智慧在撂荒地生根发芽,让田野活起来。
情系荒草地,实地探碱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7月26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大致了解闸坡镇撂荒盐碱地整体情况后,以实地勘查撂荒盐碱地,了解盐碱地种植历史与种植情况为主要目标,前往闸坡镇白蒲村开展撂荒盐碱地进一步调研。用脚步丈量乡村野径,在阳光下挥洒青春汗水,倾听民众的需求声音。
“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白蒲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了白蒲村党员干部。从采访中团队了解到,农户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过多种农作物,比如普通水稻、木薯、西瓜等,但都因为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海水浸田烂根的问题,产量低下,收益较差。目前,由于农民们并没有技术以改良盐碱地,只能寄望于将土地流转出去。
在部分经过排水处理治理的盐碱地上,白蒲村种植了当地特色作物——珍珠马蹄。但由于盐碱地自身营养匮乏的问题,珍珠马蹄植株生长疾病多发。加上气候影响与病虫害问题,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的珍珠马蹄产量十分有限。由于并没有技术以进一步改善盐碱地作物生长环境,农户们苦恼万分。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白蒲村党群服务中心
田野里的思政课,汗水下的劳动美
7月27日,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经济学院辅导员关千浩的带领下,前往阳江市海陵区闸坡镇北洋村学习调研,开展了一堂“田间思政课”,倾听农民百姓农作之艰辛,体会盐碱地种植之痛。
北洋村书记黄创学接待了团队一行,带领队员们来到了北洋村的盐碱地。一路上,黄创学书记以田间实践的方式,向队员们传达了农民耕作的艰苦。在黄创学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学习了种植牧草、花生、番薯、水稻等农作物的耕作方式。在队员们扬起镰刀、挥起锄头间,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的志向,已经牢牢地刻在了队员们心中。
图|北洋村书记黄创学教队员们收割牧草
相较于种满了葱绿作物的生机勃勃的农田,盐碱地则给队员们展现出一种寸草不生的视觉震撼:盐碱地周围残留有海水漫灌带来的大量沙砾,已经开垦的土地上被白色的盐碱结晶物质所覆盖,泥土还有因土壤深层碱水上浮而开裂的状况,极少数扎根在盐碱地上的作物已经枯黄。
据了解,这些盐碱地会受到海水漫灌,地里积累了大量的盐分。当积水排出,海水退去,田地里表层水分蒸发,就会变成眼前的样子。如果要在这样的盐碱地上种植蔬菜,需要将表层土壤剥离、晾晒,覆盖非盐碱化的土壤,并且修缮好护堤与田地排水系统以防海水倒灌,才能种植。如果要追求产量,还要针对盐碱地块进一步改良整治,通过技术手段排出土地深层盐分,增强土壤肥力,彻底改善土质。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盐碱地上
“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感动于农户们的辛勤耕作,也为大片撂荒盐碱地感到惋惜,希望通过所学知识与人才资源,改善盐碱地种植条件,通过培育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再生水稻”,让荒芜的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将丰收果实带给乡村,带给人民。
盐碱治理与农旅发展“两手抓”,探寻乡村农业新契机
7月28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与辅导员关千浩来到闸坡镇平兰村村委会,倾听平兰村盐碱地发展现状与农旅结合的发展情况。据队员们了解,平兰村坐拥大片红树林湿地,但也受到560亩盐碱地种植困扰。平兰村目前正依托红树林优势,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方式,盘活土地,带动经济发展。而对于盐碱地,平兰村目前正在推进土地流转,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盐碱地。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与辅导员关千浩在平兰村村委会
实践团的队员们对各村的盐碱地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白蒲村、北洋村和平兰村三个村都采用了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大部分撂荒盐碱地流转给企业,由企业对盐碱地通过集中同一治理,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但从盐碱地收成上看,正如村委们表示那样,企业的集中治理成效不及预期。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村落的盐碱地土质盐碱化程度具有差异,而土地治理方式并没有科学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导致。非差异化的盐碱地治理导致了白蒲村、北洋村和平兰村改良盐碱地所种植的作物收成具有差异,部分种植水稻的改良盐碱地亩产与预期收益有较大差距,甚至产生破坏原生生态的问题。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农民对治理成效满不满意,是考察盐碱地治理是否有效的检验方法。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盐碱地的合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平兰村深入贯彻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建立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浑身都是宝”的红树林,形成农旅结合的发展格局。以红树林+农田景观为代表的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平兰村农户们带来一大笔可观的财富,也为“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带来了乡村振兴新发展灵感。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与关千浩老师在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调研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调研并合影
争当宪法卫士,做学习贯彻宪法的践行者
弘扬宪法精神,彰显宪法权威。7月29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南海一号博物馆,从文物保护中汲取灵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展了以“宪法卫士”为主题的普法视频拍摄活动。活动皆在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加强学生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之风吹遍高校校园。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拍摄普法视频
在拍摄之余,“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认真参观了南海一号博物馆中出土文物,以一船尽览宋代海外贸易之发达,尽观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南海一号”不光只是一项伟大的考古发现,更是向经济学院实践团的队员们展示了自由平等的多边贸易为世界发展带来的诸多可能,加深了队员们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能够为世界带来更多积极可能性的信念。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参观与拍摄之旅,作为“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三下乡”的第二站,升华了这一段宝贵而难忘的乡村实践之旅。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南海一号博物馆前合影
凝聚校友力量,共谱发展篇章
为挖掘、展示和学习校友精神风貌,共续爱校荣校情怀,7月31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赴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开展以“寻校友足迹,凝校友力量”为主题的走访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走访对象为陈练、潘幸德两位校友。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校友访谈
聚焦校友事迹,蓄势砥砺前行。陈练校友作为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先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企业文化馆,切实感受到五金类制造行业的魅力。陈练、潘幸德两位校友带领大家参观了企业的生产线,产品展厅等,详细介绍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发展,出口贸易等情况,并鼓励学弟妹们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为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
学深悟透优秀校友精神,笃行志远担使命。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以采访形式与陈练、潘幸德两位校友进行交流,虚心请教升学、求职方面的经验,同时探讨有关红色发展方面的知识。访谈后,两位校友殷切教诲道:“认准目标,奋发有为。”
图|“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校友合照
险滩暗礁阻挡不了大江奔流。无论是盐碱地种植难题,还是青年在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遭遇的艰难险阻, “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都有信心,有能力逐一攻破,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视农业强国建设为青年责任,立根在盐碱地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未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继续挖掘多元创新推介模式,探寻跨界联动科技助农新路径,持续为广东盐碱地乃至全国和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1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