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海大学子赴浙江天台“行远路漫漫,晓深山青青”乡村振兴促进团从青岛整装待发,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镇黄务洋村。在历经了18余小时漫长的列车时光和长达一小时的坎坷的公交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的黄务洋村新文化礼堂。队员们尽管刚刚历经两天的奔波而疲惫不堪,但却都怀揣着奉献自我、传承发展当地文化的单纯心愿,在这里为自己开辟一方工作生活的空间,为孩子们开辟一方逐梦筑梦的天地。
7月9日,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调研走访,实践顺利进行。本次夏令营调研实践依托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以浙江台州非遗及文化为主题,为当地学生单独开设特色美育课程,积极宣传非遗文化。
图为 实践团开展美育课堂
团队选择当地著名的国清寺作为我们展开本次调研活动的第一站。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现属浙江省天台县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我们乘坐最早一班公交到达,刚下车我们就被这里秀美的景色深深吸引,脚下是清澈的、清凉的溪水,映日眼帘的是充满生机的、翠绿的古树,远处是如隐若现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学习了解了许多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背后的故事。印象很深的是一间摆满干漆夹苎手工作品的展厅,其中展出的木雕佛像作品通身雕饰,线条流畅,衣纹起伏有致,面容丰满、神态自若,栩栩如生,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历史上,这一技艺多用于佛像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台山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天台山文化盛极一时,为这一传统技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但在后期的走访、问卷等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当前当地人对干漆夹苎这种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当前掌握这项技艺的手艺人们大多仍以木雕佛像为主,在时代的发展中这种手工艺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模式,未有大的革新,而不论年长还是年幼的当地居民,对这项技艺都知之甚少。
图为 实践团在国清寺调研
不同于干漆夹苎,当地的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公传说,在当地的传播却因为影视剧等广泛的宣传而家喻户晓。在当地,与济公传说相关的美食饺饼筒是当地家庭常见菜肴,当地拍摄的《小济公》动画片伴随着这里的孩子们长大,伴随着济公传说的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和合文化”也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文化标签。
图为 当地依托济公传说开展的交流活动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重在守护。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需要青年为文化遗产保护凝聚青春力量。在本次的调研活动中,团队共同走进浙江台州,学习感悟非遗文化的力量,探寻非遗背后的和合文化基因,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做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
图为 实践团成员前往济公故居开展调研活动
通讯员 刘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2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