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7月23日至7月2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追忆中国红实践队前往潍坊市昌邑市走访调研。队员们在此倾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历史,不忘过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7月23日,实践队成员前往昌邑市党员干部善德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集体观看了《为烈士寻家》《圆梦·芳华》《最可爱的人》等红色微视频,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老兵们的身影如风消逝,寻访老兵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一段段文字、一幕幕震撼画面深深地触动着队员们的心灵,更加坚定了队员们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革命热土,丰碑永矗
在昌邑这块革命热土上,中共胶北特委打响了开辟“渤海走廊”的第一枪。7月24日,实践队满怀敬仰之情走进昌邑市卜庄镇西董村胶北特委旧址,于青砖红瓦之间回望、追忆昌邑英雄儿女的光辉斗争史。队员们在此认真聆听讲解,仿佛置身于或正面迎敌、或掩护联络的历史场景,感受那段峥嵘岁月里卜庄英雄们各尽所能、以身许国的无畏与热诚。
图为实践队参观胶北特委旧址。 万双 供图
离开胶北特委旧址,实践队前往昌邑市抗日殉国烈士祠缅怀革命先烈。烈士祠内,守祠人魏铁良老先生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烈士祠的由来,“这座烈士祠建于1945年2月。当时,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一座烈士祠,来纪念在昌邑北部牺牲的革命英烈。”青山为证,石碑为凭,英灵永在。时至今日,这座矗立在胶东大地上的精神丰碑依旧光芒万丈,引后世敬仰,催人奋进。
大漠问天,常念兴华
出生于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的开国少将李福泽,为“两弹一星”和国防尖端武器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发射将军”。7月25日,实践队前往李福泽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陈列馆中李福泽将军生前读过的书、荣获的军功章以及火箭模型,展现了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理想奋斗的缩影。
图为实践队参观李福泽事迹陈列馆。 万双 供图
“白首当思报国,寸心常念兴华。”队员们结合讲解与展物,切实感受李将军辉煌灿烂的传奇一生。实践队成员刘致健表示,“李福泽将军忧公忘私,舍家为国,坚持‘把一切献给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雪芹戚里,献房为医
姜泊村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娘家所在地,因此被誉为“雪芹戚里”。清代末年,姜泊村诞生了近代工商业世家“五大功”家族,掀起了出洋销售茧绸的热潮,昌邑也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
图为讲解员讲述姜泊村村史。 万双 供图
革命年代,千年古村成为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所在地。正如歌中所唱“最后的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村民们把自家民房贡献出来作医疗室和手术室,母亲亲自把儿子送上战场……姜泊村人民全力以赴支持抗战的感人壮举令人动容,所展示出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让人敬佩。
红色堡垒,熠熠生辉
“好马渠,人人赞。北宋初,村庄建。千百载,黎民安。”马渠村是革命要塞“渤海走廊”的行经之处,更是保卫“渤海走廊”的指挥中心,被誉为昌北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村”。7月26日,实践队前往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的马渠村走访参观。
图为实践队参观马渠村史馆。 万双 供图
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无不在向队员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拆下门板做担架、腾出屋舍办学堂、留出物资送前线……队员们凝望着这座旧址,感悟马渠村的峥嵘岁月。“军民一家,同甘共苦”在这一刻,深深地烙印在队员们的心中。
四天的走访实践虽已收尾,但队员们追寻先辈们的脚步没有停歇。实践队成员柏子杰表示,“实践队将继续追寻红色记忆,重走红色足迹,以爱党拥军缅怀革命先烈,以艰苦奋斗传承革命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1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