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阳”团队的指导教师魏源良,带队到吴兆生老馆长家探访。他家离开西湖不远,单独的一栋小楼,二层和三层房间,都有书柜,有的是戏曲影碟(黄梅戏、京剧、豫剧、昆剧、越剧、川剧、沪剧、粤剧和雷剧等等),有的是音乐唱片(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刘长瑜及钱浩亮的钢琴伴奏《红灯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之类,数不胜数),有的是文学及戏剧方面的书籍,全部分门别类,精心收藏。
家里有他以前练习过的小提琴,也有一架钢琴。谈到对戏剧、音乐的喜爱,吴馆长更是舌灿莲花,手舞足蹈,一边说还一边去书橱中,寻找出自己当年想方设法购买的相关图书来,给师生们展示。
有一本是七二年购买的《红色娘子军总谱》,买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他刚回城不久,借了一辆自行车,骑到湛江市里去,到新华书店一看,早就全部卖光了,唯有橱窗内还摆着一本“总谱”。他只好扯了个谎,说“我是湛江市剧团的演员,正好需要这本书,请你们卖给我好吗?”营业员不敢答应,特意请示经理,又才破例卖给他。后来年纪大了,视力不好,于是又去选购了一册90年代重新出版的大字本《总谱》,现在也经常拿出来翻看一下。
还有一本是《京剧<海港>音乐总谱》,封面有些残破,纸张也有点泛黄。他解释说,“这一本是内部使用的资料,当时只印了几百本,我费了不少的精力才淘到的!”大家都为他收藏品的丰富,深感钦佩。
吴馆长1954年出生,雷州市人。上山下乡务过农,回城当过工人,在雷州市雷剧团当过伴奏员,后来调雷州市文化馆,做群众文化工作至退休。他没有上过中学,完全是通过自考,获得了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曾经为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改编、整理、移植剧本近百部;为百余部剧本作曲,设计音乐唱腔。经他作曲的雷州音乐、曲艺作品,分别获得过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花会、少儿艺术花会金奖。有剧本、音乐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谱写的雷剧音乐唱腔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参与写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今年春天,由他作曲兼乐队指挥的大型雷剧《陈瑸》,获得了意大利罗马戏剧节的“最佳亚洲戏剧奖”和“最佳导演奖”,为雷剧的振兴和发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魏老师好奇地问道:“这么多年您一直坚持为雷剧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的选择啊?”吴馆长回答道:“说起来,我选择从事雷剧工作,是一种偶然,是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的。我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当知青,后来回城当工人,再后来调雷剧团当伴奏员。因为从小就爱好文学、音乐,在剧团工作后,就学着移植、改编剧本,给剧本设计音乐唱腔,有时候也写一些小品小戏,大型剧本,创作一些雷州方言歌曲和雷州音乐的器乐曲。因为早年学过小提琴、二胡之类的拉弦乐器,也喜欢听戏曲音乐和西方音乐,逐渐懂得了基本乐理和一些和声知识、配器法。在几十年给剧本作曲、设计音乐唱腔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就这样,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这个工作。”
“栀阳”队员小黄同学问道:“雷剧、雷剧音乐作为雷州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人或许不会再去观看雷剧,欣赏雷剧音乐,您希望怎么传承下去呢?”他答道:“这个要与时俱进,多研究年轻人的喜好,在新编的剧目中,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努力贴近现实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
黄同学继续追问:“吴馆长,您为此有做些什么努力呢?”吴馆长回答道:“在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中,我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在雷剧音乐唱腔的设计、作曲中借鉴我们国家其他大剧种优秀的作曲成果,放眼世界其他艺术种类。比如我平时就喜欢看舞剧、歌剧、交响乐之类的舞台艺术,争取为雷剧走向更大的传播空间做出贡献。”
师生们依依不舍,离开他家,耳畔一直回旋着雷剧乐曲,悠扬悦耳,绕梁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60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