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理学子三下乡:走进临洮,调研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定西7月16日电(通讯员 陈飞 欧红霞)7月16日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乡村非遗‘洮宝’” 社会实践队探访了临洮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对该传习所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交流与学习,调研了临洮脊兽非遗文化,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贡献力量。
感受传统,品味历史
临洮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镇的临洮县古建工艺瓦建厂,此行是为宣扬临洮独特的非遗历史魅力,传承非遗临洮文化,主要目的在于对临洮县脊兽工艺的认识和学习,包括脊兽成品的欣赏、脊兽种类的认识、脊兽制作流程的学习等方面。
图为传习所工作人员脊兽制作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进入临洮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入目所见便是满院的“奇珍异兽”,动物形象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比较常见,其中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来固定正脊、岔脊和瓦垄的建筑部件。因此,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都会以鼓乐、彩亭、仪仗等方式,可见脊兽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临洮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到,临洮脊兽源于庙堂,流传于民间,是当地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寺庙建筑以及民用建筑,不仅有效地保护传统建筑结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保护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据工作人员介绍,临洮脊兽形态奇特,无论是造型、色彩都与其他地区的脊兽大不相同。临洮脊兽的最大特点是口开横撇,这种特点据说可以将一切邪恶之物吞噬,保护主人的平安;并且其炯炯有神的眼睛,象征着守护主人的警觉和机智。与其他地区的脊兽相比,临洮脊兽的设计更加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防护和守护作用。此外,临洮脊兽不仅在民间被广泛应用,更成为了临洮地区的地标性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制作,传承技艺
脊兽陶艺制作工艺都是手工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每一次创作都是新的创造,所有制作工序的掌握全凭手艺人自己的悟性和感觉,所有制品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技艺的要求极其苛刻。
在传习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可以看到操作工坊屋内堆放着制作时所需的原材料与工具,其中以古建筑墙立面花板为例:该制作的程序是先在模具上撒隔离灰,接着是和泥,再是揉泥,泥揉好以后就是踏泥饼子,泥饼子踏好后,就利用器具对泥饼子内部进行按压排气,刮边去除多余泥料,再是对泥塑进行震动脱模,雕塑的过程中要把花的体型表现出来,要真实,有立体感,整个制作过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有很多程序,做成以后,要到室内阴干,最后烧窑。
图为传习所工作人员示范指导的场景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在工作人员的示范指导下,实践队的成员们也一一进行了脊兽的倒模制作,虽然队员们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操作不当的失误,但经过工作人员的纠正和辅助,最终顺利完成了倒模的制作,对脊兽的制作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景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创新发展,源远流长
非遗文化的传统技艺需要青年人的守护和传承,其不仅是工艺的精巧,更有非遗传承人们的热爱和付出。今日的实践活动到此圆满结束,在一天的采访和学习中,实践队不仅在理论上领略了临洮脊兽的独特魅力,还纷纷下场参与了脊兽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受益匪浅。同时,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中,大家对于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也希望能将今日所得运用于自己的专业中去,将非遗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探索更多的非遗创新之路,让非遗共享化、适用化、情景化;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让祖国的瑰丽文化永不消散。
图为实践队在临洮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前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