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稻花,喝着稻田里的水,美其名曰,稻花鱼。7月8日,吉首大学“云上学堂”社会实践团前往吉首市乾州街道关侯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极具特色的“稻鱼耕作”耕种模式,与当地村民一同下田察看“稻花鱼”的生长状况,在实地调研中探究这种产业模式在关侯村发展出的一条多元化、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来到关侯村,团队成员深入走访调研,在沿途发现很多标有“稻花鱼”出售的挂牌,柏油路的一旁大多是水田,稻叶衔着露珠,青翠欲滴,而“稻花鱼”就在稻子的庇护下肆无忌惮地游着。为了解稻田基本情况,团队找到了在屋外清洗厨具的吴大哥,他家共种植了八分田水稻,采用的正是这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花鱼”早在插秧时便已经入田,等到九月稻花开,便可实现“一田两收”。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广“鱼+稻”的模式,指导农民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改良稻田土壤,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农民们获得稻谷和“鱼”双丰收。
“稻花鱼”究竟该怎么养呢?“我们一般都是放养的。”听闻我们走访的目的,热情的吴大哥直接带领我们前往他的水田,在田埂上解答我们的疑问,“‛稻花鱼’平时就吃田里的害虫,等稻子开花后,就吃掉在水上的稻花,不用专门喂养,吃了稻花的鱼,肉会变得很香很嫩,很多人买的。”据悉,吴大哥家进行“稻花鱼”养殖已有十多年,老一辈养殖的是鲫鱼,但鲫鱼长得慢,效益低,到吴大哥这一辈,就把鱼苗换成了生长速度更快的鲤鱼。养殖鱼苗的水田,稻子不需要打农药就可以长得很好,“稻花鱼”伴随着稻子生长,不仅能吃掉田里的害虫和杂草,还能排泄粪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水稻增产,收获成鱼,可谓是“双增收”产业。
“我们都会用网把水田出水口拦起来,怕鱼跑了!”五十余岁的龙金银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经验丰富的他,只需看一眼稻叶的生长状态,便能得知稻子是否健康。“国家发什么种子,我们就栽什么种子,我们都知道这个种子是最好最新的嘞。”说话间,龙金银突然走到田间,抓起一根稻叶察看,清理掉藏在叶片里的稻螟虫幼虫。
关侯村的七月并不是农忙的时间,只有些稻田边杂草需要人工拔除,这在南方俗称“薅秧”。头戴标有“湘西风情”字样的吴大爷,顶着烈日,清除田埂边的杂草、给秧苗松土,这番操作可以让稻子更好吸收土壤里的肥力,更好的茁壮成长,为来日丰收做好充分的准备。
看似在稻田养鱼非常轻松,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种“稻鱼耕作”的耕种模式,稻花鱼养殖曾作为关侯村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重要举措,是源于关侯村有着极其适宜的环境条件。关侯村属于水库移民区、传统苗族聚居区,稻田周边交通便利,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在田中有蕴含古人智慧的灌溉沟渠,排灌方便,旱不干、涝不淹,土壤肥沃,不仅能够发展“稻花鱼”养殖,还能形成产业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建立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构建起“一水多用,一田两收”的良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了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临走前,我们与绿浪惜别,可惜还未到秋收季节,只能在只言片语中听取“稻花香”,看不见“鱼跃稻香醉晚霞,田园涌浪溢秋华”的丰收盛景。吴大哥记录“稻花鱼”日常的抖音号已经有三千多个粉丝,他翻出去年记录稻田的视频给我们看,一片片金色的水稻田里,稻谷颗粒饱满,肥硕的“稻花鱼”在泥田里四处游曳,这副“稻香鱼肥”的丰收之景简直让我们大开眼界。
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在水田里种稻,在稻谷下养鱼,一阵暖风吹过,稻叶在水光下摇曳,水稻正在茁壮成长,秋后会有个好收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6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