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普通话,游遍豫州城
为全面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2023年6月22日-7月11日,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共8名同学组成“普行豫州”三下乡社会实践宣讲团在河南洛阳、三门峡、许昌等地开展了“普行豫州——普通话推广行动”。
实践团成员为更好的开展推普工作,召开多次线上会议,商讨活动方案,筹备物资,提前与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第二完全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沟通好教学任务,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深入农村,推普进校园
经过前期的电话访问中,团队成员调研发现,三门峡灵宝市超过80%的村民分辨不清“t”和“q”,了解到村内部分小学教师资源较为落后,且学校是乡村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于是团队成员在征得当地村内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同意后,前往灵宝市焦村镇第二完全小学进行推普相关的活动宣传,希望为这里的孩子们进行普通话知识的宣传。在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及深入小学所在村庄观察村民交流情况后,发现农村的孩子们在学校期间也会使用方言进行沟通说普通话,反而让他们觉得奇怪。团队成员观察总结到:在农村地区,人们普遍认为,普通话和方言存在矛盾说普通话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表现。同时发现对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农村地区现有的师资基本集中于中小学阶段,面向的人群仍以中小学生为主,缺乏面向成年人群的专门师资队伍,导致语言教育脱节、断层现象明显,部分老师普通话皆不标准。
(图为市民观看宣传标语)
爱国旗唱国歌,带动你我他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学习普通话,团队成员将普通话带进校园里,为学生们进行普通话知识宣讲,和学生们共同阅读普通话宣讲手册。孩子们仰着头,睁着一双双纯真无邪的眼睛,听得非常认真。
在实践成员带着学生们进行绕口令的时候,学生们十分积极,争先恐后举手想要尝试去读。“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在一句句稚嫩的声音中,团队成员逐字逐句进行了矫正。灵宝作为道家之源,成员们结合当地文化,与孩子们共同朗读《道德经》,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成员们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问题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们也很配合。团队成员深入班级从基础的“天”与“千”的区别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同时,参与了升国旗仪式,向孩子们倡导,要爱国旗唱国歌,推广普通话。一些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参加这次普通话推广活动,我规范了自己的部分普通话发音。”
(图为“普行豫州”社会实践宣讲团成员姚潇倩与幼儿园小朋友合照)
(图为“普行豫州”社会实践宣讲团成员齐茜雲带领同学们唱歌,纠正发音)
为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团队成员与学校领导老师沟通后,与五、六年级同学共同前往函谷关进行研学活动,用普通话朗读《道德经》,让同学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知识与成长。
漫漫调研行,实践出真知
为了了解河南部分地区的普通话情况,团队成员制作调查问卷,并分别前往洛阳嵩县、平顶山汝州市、三门峡灵宝市,走遍了村中的每一角落,在大街小巷内邀请来往的村民进行调研,广泛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水平。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了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在灵宝市史村,对当地村民的采访中,成员与三名老人探讨了乡村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以及村中居民对普通话的普遍态度和看法,大爷说:“普通话很重要,是村民外出打工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落实起来有困难,因为村里人都习惯了方言交流,感觉与别人说普通话是一种得瑟的行为。”
(图为“普行豫州”社会实践宣讲团成员与同学们共同前往函谷关朗读《道德经》)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村民们的交流主要是靠方言,恰逢暑假,在家的儿童也习惯了说方言。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在农村地区的村民,有一些村民将方言与普通话看成对立关系,不允许小孩学习普通话。也存在部分年轻人只懂普通话听不懂村民们的方言。在农村中使用普通话的主要为年轻人和小孩,但在村里的人们都不愿意讲普通话。农村推普工作不应当仅仅侧重于单一群体,它应当是一项面向全体农村村民的普通话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充足的师资补充、丰富的推普活动、充分的语言氛围等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
开展此次活动不只纠正普通话发音,团队成员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到推广普通话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推广普通话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对当地的村民细心教诲,营造学习普通话温馨而积极的氛围,促进社会人员的语言交流,也为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不懈奋斗。
(齐茜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5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