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院学子三下乡“追寻红色家风足迹,助推龙河口精神延续”
中国青年网舒城7月6日电(通讯员张梦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舒城县干汊河镇韩湾村,“龙河口精神”在一户人家的血液里热烈流淌着。八十多岁的韩克兰、胡昌坤夫妇俩是当时龙河口水库大坝的建设者,外孙余海洋,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延续红色基因,利用暑期时间在舒城县血浆站担任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红色基因传承团在无意间结识了余海洋,寻着奋斗足迹,跟随他,我们来到韩克兰老人家中进行采访,听着祖孙话家常,忆往昔,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图为红色基因传承团与韩克兰、胡昌坤两位老人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俞冰冰摄
忆峥嵘岁月,传龙舒精神
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余海洋早早在村口迎接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老人家中,对胡昌坤和韩克兰两位老人进行人物访谈。得知该团队前来了解龙河口修建事迹后,胡昌坤老人热情地向大家分享龙河口大坝修建过程中的真实经历。老人年轻时是民兵排长,当得知舒城此地为重灾区时,就自愿前往建坝前线,成为第一批大坝修建者。在建设期间,年轻的胡昌坤同志积极参与指挥部,亲自上场指导抗洪,并使用土法上马的方式,与当地百姓一起真出力出全力,为抗洪建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图为胡昌坤老人积极与红色基因传承团分享龙河口建设故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柔摄
当被问到建设龙河口大坝过程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时,两位老人都有些热泪盈眶。
胡昌坤老人回忆起一次涨洪水的经历。因洪水上涨,大坝的一边突然塌陷,他的许多同伴因撤退不及时被来势汹汹的河水冲走,大部分同志的生命永久地停留在了水下。为截断湖水,减少牺牲,百姓和干部一起下水用身躯形成人墙抵挡住汹涌的洪水,在截流过程中老人的朋友谢大勇等人曾多次被洪水淹没也不言放弃。说到这里,胡昌坤老人感慨道自己只是幸运而已,因为在人墙第二次合拢时,老人也意外被水流冲入水中,多亏有石头阻挡才得以被救。
图为胡昌坤老人回忆大坝修建的难忘经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卓越摄
韩克兰老人则清晰地回忆起自己赶赴去修建大坝时年仅16岁,并于大年初一抵达了龙河口参与修建工作。据老人回忆,由于当年人员不足且资源匮乏,他们住着最简易的工棚,有的人甚至露宿工地,即使是三九寒天,也没有动摇他们修坝的决心。为加快工作效率,让大坝工程顺利完成,修建者们发挥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掀起工具改革,如挖土时创造了劈土法、洞室爆破法;运土时采用独轮车、平板车等二十多种革新的运输工具,这些都为大坝修建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供给。
图为韩克兰老人接受采访时回忆亲身经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周月摄
话红色家风,扬龙舒精神
余海洋同学对外公外婆的英勇事迹深受感触。看起来含蓄内敛的他在说到外公外婆的经历时,脸上充满自豪。他在采访中表示,外公外婆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在外公外婆的教导下,他从小便有想要将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下去的想法。因此,余海洋积极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天前往血浆站进行志愿工作。
图为余海洋与红色文化传承团分享成为志愿者的初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冉阳摄
图为余海洋与外公外婆接受红色文化传承团采访时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束传瑶摄
在韩克兰等老一辈水库建设者的努力下,如今的龙河口水库发挥着防御灾害、灌溉良田、泽被后人的重大功能。而水库建设者所铸就的龙河口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子孙后代的血脉当中,它成就了红色家风,成为了一代代人在管家、治家中的处世之道,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滋养着他们的幸福生活,也造就出一个个对社会有作为,有贡献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5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