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非遗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定当牢记使命,坚持文化自信,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6月29日,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重庆市荣昌区调研了一项国家级非遗-荣昌折扇。
图为荣昌折扇制作坊的手艺人制作折扇。通讯员 许嘉璐 摄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荣昌折扇是中国三大名扇之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团队有幸采访到了金氏家族折扇制作的第四代传承人金洪流老师。刚见面时,金洪流老师和团队成员都较为拘束,但随着荣昌折扇话题的深入,老师的回答更加热情,队员的聆听也更为投入。金洪流老师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和目前都是老折扇厂的员工,自己从小就是在扇子堆里长大的,耳濡目染便喜欢上了荣昌折扇。因为热爱,他坚持手工制扇,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金洪流老师说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唯有最艰苦的环境,最艰难的坚持,以及最崇高的坚守初心,才可以获得经久不衰的掌声。我国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十五年,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工业化生产逐渐代替纯手工生产。比如我们在市面上看见的扇子都是机器生产的,便忘记了手艺人十六个工段的“守艺”。我们应该不忘初心,不懈怠,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选择。在我看来,非遗调研不仅仅要宣传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更要学习非遗传承人坚持、刻苦的精神,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完善自己。
图为金洪流指导团队成员完成荣昌折扇的部分技艺。通讯员 吴霜 摄
团队成员看见制扇坊里的手艺人正有条不紊的进行自己的工作,也想要体验一番。在金洪流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荣昌折扇的部分技艺。我学习了装制扇面这一步骤,虽然第一次尝试不够熟练容易出错,但我相信只要多加练习一定可以掌握该步骤。金洪流老师也表示学好这项非遗并不难,重在熟能生巧和坚持。但由于制扇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很多年轻人都没能坚持学习这项技艺,我们为此感到惋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青年应该以“自找苦吃”为“座右铭”。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会将“苦”理解为对一道高数题的探究,也会将“苦”理解为在炎炎夏日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我们处于实践过程中,自然会感到“苦”;但当我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再回过头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甜”。硕果累累“甜”总会让人忘却汗流浃背的“苦”,我们当不忘初心、笃定前行、真抓实干、练就“硬核”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灿烂盛开”。
金洪流老师恢复了濒临灭绝的棕玉扇,他的师父陈子福大师将荣昌夏布与折扇创新结合形成了夏布扇。对非遗的保护不仅需要传承其传统制造工艺,也要对其进行创新。创新旨在推动非遗的发展,让非遗被更多人关注与喜爱。
图为金洪流与团队成员的合照。通讯员 许嘉璐 摄
启为创新团队通过这次调研不仅了解荣昌折扇的各方面知识,也深刻体会到了金洪流老师的工匠精神。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历史和传统的见证;是我们文化身份的象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启为创新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会坚守初心,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通讯员 吴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6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