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革,新农人群体逐步成为乡村振兴舞台上的“C位”,在农民创业就业、现代农业提质升级、乡土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夏天,经管青年把目光投向他们,去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这群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新农人”的“兴农”风采。
01
7月20日,团队成员甘子祎前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范圩村,对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通过采访公司股东余家永,了解发生在我国中部丘陵土地上的、“小农户”蝶变“新农人”的“传奇”故事。
“新农人”余家永世代扎根故土、勇探新路的事农故事在长达110分钟的深度访谈中逐渐成型。20世纪50年代,余家永的伯父经过苏联专家培训,决心引进一种高产量、味浓郁的新品种草莓,曹庵镇土质松软、水源丰沛、正适宜草莓生长,经过余家几十年培育、推广,“曹庵草莓”的品牌如今享誉江淮一带。20世纪80年代末,初中毕业的余家永初入农业,接手父母的二十亩田地,此后二十年,他由传统农耕转为小拱棚种植再发展为大棚种植,同时理论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育种方法,高质量嫁接苗的畅销促使余家永协力两位表兄于2006年创立了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寻求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育种、销售。知识储备不足,余家永便搭车前往淮南、合肥市区的新华书店查阅资料;遭遇雪灾减产,靠着平日与员工建立的深厚情谊,范圩村近百名村民自愿前往清理受灾现场、抢救种苗。二十年来,经过辛勤劳作、深刻总结、广结村民,余家永的“科技强农”致富路为农企高新化发展打出一个好样本。
访谈告一段落,在余家永的引导下,甘子祎走入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园区,实地了解公司盈利模式、种植方法、生产规模。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两条主要盈利渠道:一是出售嫁接改良的优质种苗,二是出售大批量加工的特质基质土。两条获利渠道相辅相成,平均每年可给公司带来600万净利润。科技创新方面,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佳富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3家单位优势互补,研发、优化嫁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出的瓜类嫁接育苗嫁接机器平均嫁接效率1300株/小时以上,嫁接成功率、嫁接成活率、嫁接壮苗率均达到99%以上,在多批次、规模化、高强度嫁接育苗生产应用中,累计机器嫁接苗200多万株。社会反馈方面,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120位员工大都为曹庵镇本地妇女,灵活的工作时间、邻近的办公地点,这些因素极大方便了农村妇女在照顾留守老人、孩童的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
余家永的“新农人”故事,是由三十年耕耘的辛勤苦干、一千万投资的先进巧干共同编织而成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扎根一线乡野的实干与情怀,也免不得仰望科技繁星的知识与协作,相信二者相辅相成,将会使更多“新农人”的美丽故事在江淮大地传唱!
02
7月20日,团队成员张景然走进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葛河村的芦笋种植基地,探寻葛河村从无到有再到强的芦笋产业现状。葛河村的芦笋产业在创始人邹玉林的带领下,全村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团队成员张景然从个人情况、产业现状、社会嵌入等方面着手,对主要负责经营芦笋种植的“新农人”肖天毅进行深入交流。葛河村山清水秀,紧邻孤石滩水库,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芦笋,但村民们却对芦笋种植一概不知。芦笋种植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芦笋面临的巨大市场需求也让葛河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目前,全村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每亩创收高达5000元。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芦笋地。虽然,7月份已经过了第一批芦笋收获期,但仍有许多农民在田间辛勤耕作。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更好地感悟到“新农人”为乡村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涉农高校学子,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青春热血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时代之问,青春作答。在希望的田野上,“寻找新农人、聆听兴农声”社会实践团队不断挖掘“新农人”燃动“新农村”背后的故事,展现“新农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质和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务实作风。未来,团队持续深耕“新农村”,厚植“学农、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合力奏响“新农人探寻兴农路”的奋进旋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18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