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共筑中国梦
大学生网报乌兰浩特7月26日电(通讯员吴燕妮)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近日,安徽工业大学民族团结·籽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系列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来到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下辖村——三合村,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引领广大学子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让民族团结的鲜花,绽放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稻花香里说丰年,籽籽同心在人间
公开报道显示,袁隆平院士一生的三个梦想都跟水稻有关,分别是“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全球梦”和“海水稻梦”。为深入学习和了解,民族团结· 籽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当地居民的推荐下,来到了“不毛之地变良田沃野”的三合村。地处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的兴安盟,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地带,但是这里也曾一度因为有着上百万亩盐碱地,长期处于闲置荒废状态。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兴安盟,给这里带来了“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5年多的时间里,从30000份到16000份的样本优选,从零基础到13个表型稳定的高世代水稻新品系的培育、推广,只为兴安盟培育出真正独具优势的水稻好种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成功培育出以“1189”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质耐盐碱水稻新品系,兴安盟耐盐碱水稻产量达到新高,实现高产、稳产,成功从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转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图为三合村庆丰收雕塑。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赵鹏博 摄
2018年10月袁隆平院士在内蒙古建立工作站之后,袁隆平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建设了960亩耐盐碱水稻基地。2019年9月,该水稻基地产出的稻谷平均亩产量达到508.8公斤,远超此前定的平均亩产300公斤的“及格线”。正是因为他们边试验,示范,边推广,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
经受访人员说老辈生活得知,1937年春,当时的大地主招募了100多户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开辟了三合农场。那时候,三合村的农民拼死拼活地干了一年,年终交了地租,再扣去包括口粮、种子、耕牛及各种农机具在内的实物贷款,不但分文不剩,还会欠下债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三合村脱离苦海,走向幸福,逐渐形成了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六个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多民族村落。各民族团结与互助始终是三合村的优良传统,后辈将此牢记于心,落实与行。
走进乡村生活,感受文化交融
走过稻花香里的民族情,来到原生态古村落三合村内,这里有朝鲜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过了世代融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生活风俗的文化小镇。这里的“苹果梨”,果大、肉多,酸甜适度;辣白菜清辣爽口,是家家必备的饭桌菜肴;粘豆包亦是香甜可口,软糯美味,除此之外,还有奶茶,烤乳猪,烤羊排等蒙古传统美食,不仅食物色香诱人,美味十足,这里还有当地特色的民族舞蹈和乐器,闲暇或农闲时分,人们通过歌唱舞蹈充实生活。实践队不仅体会到了朝鲜族,汉族,蒙古族等人的热情澎湃,对生活的激情四溢,亦感受到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身影,以致于三合村的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三合村特色旅游业,因地制宜,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图为少数民族同学接受采访。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赵鹏博 摄
三合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像是另一个江南水乡,实践队在三合村不仅感受到了三合村淳朴的乡村情怀,还感受到三合村正在奔向幸福生活,没有一个民族掉队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合村隶属于兴安盟的一份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红色资源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年学子定当不负使命,为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10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