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岭南师范学院“忆书逐影”实践队:短暂相遇,期待更好的“忆书逐影”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忆书逐影”社会

岭南师范学院“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在出发前三个月就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筹备和规划。,从联系确认实践基地到实地考察实践基地,从组织队内基本队伍基本成员队员到扩招队伍新的队伍成员,从知道了解实践活动的大概方向到一步一步落实社会实践活行动。为了此次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特别是我们队员们队伍成员能够聚在一起更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2023年5月26日,我们“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开展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会,因为这次此次活动是由队伍统筹组的小伙伴组织策划的,精心的准备让队伍我们的每个人位成员去到的时候都感到十分惊喜。我们大家在一起吃零食,玩游戏,很快就熟络起来,这次见面会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忆书逐影”实践队见面会合影 (陈晓桁 摄)

转眼间时间很快过去过得真快,2023年7月12日,我们“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来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唐家镇田西小学,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展接下来的为期两周的教学活动。待住宿问题,吃饭问题都解决后,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队员们在办公室积极备课,为的就是希望能够给学生们能够上带来到一节又一节有质量内容丰富、,有趣好玩,有快乐的课程,也体现了我们充足地干劲。

队员们在积极备课 (谢欣琪 摄)

当然,工作之余,也免不了我们队员们会一起准备放松的娱乐活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让我们玩出很多花样,“斗地主”、“农民地主”、“十八变”、“十三条”、“比大小”等,各种玩法层出不断,以及精彩刺激的“狼人杀”,我们沉浸其中,玩的不亦乐乎,我们队友之间的情谊也在不断升温。

正当我们实践队队员们已经逐渐适应这里的下乡生活时,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打破了这般的美好,我们队员们在这里艰难提心吊胆地挺过度过了台风登陆的那个夜晚。,但是接连几天的停电也却令我们队员们十分难受难以备课和生活,即使苦中作乐,但是由于出于多种原因,我们被迫中止提前终止了本这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于7月19日返程。

我们返程的后的那一晚,我们疯狂了一把,队员们约着一起吃饭、,一起娱乐团建游戏,、一起赶着看第二天的日出,为此还不惜熬过整个夜晚。看到海边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挂满了笑容,尽情享受这令人身心放松的海风和时隐时现的朝阳,带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一点遗憾。短暂相遇,不断情谊,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年的“忆书逐影”。

队员们在海边 (叶汉锋 摄)

回顾本次“忆书逐影”实践队的三下乡之旅,尽管教学活动未能按预期完成,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学生们的笑容,队友们的情谊,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旅途。短短一周时间,短暂的相遇,但是情谊却未断,这段珍贵的记忆将留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之中。

前方道路很长,事情很多,希望我们都能过不忘初心,做好自己,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撰稿︱叶汉锋

审稿︱陈晓桁

供稿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3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广海学子三下乡——大手牵小手 红色文化进课堂

2023年8月16—17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跨越千里赴井冈,分别前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和龙市小学开展了红色文化进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国旗法》、《国……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讲好井冈革命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

为讲好井冈山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8月17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赴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小学,展开以“铸魂仰望——井冈山红色文化进课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千里赴井冈,共铸旗帜魂

“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在场人们肃穆挺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齐声唱响国歌。2023年8月16日……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追赤仰望队|千里赴井冈 筑牢新时代青年红色井冈情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次伟大的实践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为弘扬井冈山精神、……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重温峥嵘岁月 寻红军印迹点亮教育航灯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真切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化对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忆苦思甜的革命精神的认识。2023年8月15日,广东海洋……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燎原星星之火 筑牢红色井冈情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次伟大的实践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2023年8月12日,广东海……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传承井冈精神 谱写时代新章

内蕴家国情怀于心,外化红色精神于行。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2023年8月14日,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远赴井冈山,重温故土的红色革命历史,……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广海学子三下乡——承革命星火重温峥嵘岁月,铸精神财富探寻红军足迹

广海学子三下乡——承革命星火重温峥嵘岁月,铸精神财富探寻红军足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验社会课堂中的“受…… G 广东海洋大学追赤仰望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活动**随着寒假的到来,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今年…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最新发布

沙棘产业赋能 科技助力兴农
遥望无垠漠,沙棘影赫然。沙漠果中黄金,滴滴稀贵如金。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的“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的号召,坚持…
安徽学子三下乡:用爱包容,用心理解
安徽学子三下乡:用爱包容,用心理解中国青年网马鞍山7月4号电(通讯员:王逸飞)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好医疗环境和关爱,深入感受自闭儿童的心灵世界,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马鞍山妇幼保健医院志…
安徽学子三下乡: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安徽学子三下乡: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中国青年网宣城7月16日电(通讯员李鑫元)7月10日上午,为更好的传承新四军红色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红色印记·党史传承”暑…
重庆学子三下乡:少年之行,乡村之时
(通讯员:黄议月)与土壤“交流”与稻田“访谈”。了解当下乡村农民的耕种生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聚焦国情感受时代脉搏”实践队队员在7月20日下午于重庆市涪陵区牌坊村进行社会实践农耕活动。夕阳的光辉笼…
乡村支教育桃李,温情家访暖人心
为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增进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传播化学与药学院的化学学科特色,强化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改善城乡受教育不均衡的问题,2023年7月15日…
湖北学子三下乡: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国青年网十堰7月10日电(通讯员张国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小火柴星火燎援志愿服务队在南化塘中心小学开展支教已经八天了,在和学生们相处一周的时间内,经过询问走访,志愿者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
岭南师范学院“忆书逐影”实践队: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人民日报》曾报道:“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凝练表达,正处于风华正茂的我们,当怀丹心启航新征程。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繁花未落尽,荞麦正…
画简笔画,养内心情
对于一般的小学生而言,简笔画课堂可能是一节比较平常轻松的课堂。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这就课可能很少见。因此我们爱驻宜都志愿服务队为红花套各年级的小学生们准备了简笔画课堂。教这节课的实践队员来…
重庆学子三下乡:传承百年师魂,廉续红色血脉
(通讯员吴霜易鑫秀)为传承百年师魂,廉续红色血脉,让教育之光代代相传,7月18日上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7月18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重庆市涪陵区顺利举行。为守好“红色血…
挖掘淠史杭,争做新时代好青年——赓续红色基因,讲好治淮之难
中国青年网六安7月26日电(通讯员段爱楠)淠史杭工程不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更凝结着工匠的智慧,是现代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基石之一,在毛主席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百万安徽人民不畏艰险,不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