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清脆整齐的童声环绕着教室,三年级的语文第一课在节气歌中拉开了序幕。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
授课老师是来自“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的队员邓思华,为了让学生们更有积极性地去融入课堂、探索二十四节气文化意义,她设计了小组积分制的课堂结构,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去让学生思考二十四节气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学生积极抢答(摄 谢欣琪)
通过抢答环节的互动,学生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节气文化的身影:清明时节祭祀踏春、芒种时节煮青梅酒、立冬时节吃饺子……二十四节气文化并不是晦涩难懂的古代知识,而是经过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活化石”。
抢答导入结束后,邓思华开始介绍二十四节气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历程。二十四节气文化涉及自然地理和农耕历史等多个知识点,内容体系繁杂精深,邓思华选取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运用语文化趣味化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简易地接受知识。
同时,邓思华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去解读诗词中的意象,例如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的“春雨”元素便与节气中的春雨相互联系。“诗词挖宝”的游戏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和语文学习相辅相成,课堂氛围欢快轻松。
学生积极发言(摄 谢欣琪)
在课堂的最后,邓思华给学生们推荐了赵学敏撰写的《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她告诉学生们,短短的四十分钟不足以讲解完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厚底蕴,她希望学生们在课后能够多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二十四节气歌》以童谣的形式呈现节气文化,易于传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编织等,也能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发挥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撰稿|邓思华
审核|吴青娜
供稿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忆书逐影”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3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