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霍去病墓,完美收官
----“历史如烟,何去何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现状调查团队
今天是我们苏州大学文学院“历史如烟,何去何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现状调查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是总结和收获的日子。我们的组员把目光锁定在了距卫青墓仅有一墙之隔的汉代霍去病墓。
相较于昨天卫青墓的荒凉萧索,霍去病墓显然享受到了极高级别的待遇。它位于著名的茂陵博物馆内部,有着宏大的规模和如织的游人。同样都是汉代的名将,同样埋在兴平市的这座山上,甚至只有一墙之隔,差别却如此惊人,实在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走进茂陵博物馆的大门,走过长长一段的石板路,方才来到霍去病墓的所在。我们组员首先看到的右侧著名的马踏匈奴石雕,岁月模糊了石雕的细节,却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大胆而巧妙。再往前看,是铺得极为整齐的石板路和修的有棱有角的绿色灌木丛。踏上几级平整而宽大的石台阶,方才是真正的霍去病墓。墓碑恢弘而大气,石碑整洁簇新,几乎看不到岁月侵蚀的痕迹。墓碑显然要比卫青墓大很多,气派不少,上面写着“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墓前自然也有鲜花果品,却是芬芳的花,新鲜的果,显然是常有人来时时打扫清理。游客一批接着一批,导游的讲解一遍接着一遍,霍去病墓就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一天又一天数不尽的游客,一遍又一遍背得烂熟的介绍,不知作何感想?
我们的组员又认真参观了茂陵博物馆中关于汉代铜镜,漆器等的展览,石刻廊坊,欣赏了汉代编钟的表演,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传统文化,何尝不是一种智慧而双赢的做法呢?可是,当我们深入景区内部,却感受到了越来越浓郁的商业化的气息。以霍去病为名的许愿石,收费以后才能踩一下的“去病石”,名目繁多。我不知道霍去病将军知道自己被如此商业化后会作何感想,但我确实不太喜欢文物古迹中夹带着的扑面而来的商业化气息。
卫青墓和霍去病墓,就像走在两个极端,一个荒凉而萧索,被大多数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忍受着风雨的剥蚀,难言的寂静和无人拾掇的无奈;一个热闹而喧嚣,恢弘而大气,却被人为地代入了过多商业化的元素,少了些本真的味道。过犹不及,适度的保护,适度的开发才是文物古迹保护的王道。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团队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了尾声。有过小小的争执,有过疲乏劳累的抱怨,却终将成为我们记忆中最闪耀的那一部分。总体来看,我们团队的成员都积极认真地参加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加深了对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基本达成了我们预期的目标。既有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代表的南方景观,又有以大明宫,卫青墓,霍去病墓为代表的北方风情。希望组员们能从这次社会实践中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现状有更深的体会和自己的思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