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泥塑文化,传承致富之路
中国青年网菏泽7月22日电(通讯员 张欣萍)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和魂,要做好传承与创新。为了进一步将乡村振兴战略发扬光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要求,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措施。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入乡求真实践队七名队员前往高密市聂家庄村开展乡村振兴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走访村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亲身体验聂家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制作过程及制作工艺,分析了聂家庄村泥塑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现状,以更好的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聂家庄村通过发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走上一条特殊的致富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泥塑老虎手艺传人聂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智恒 摄
实践队首先到达了聂家庄社区考察服务中心,在社区中心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聂鹏师傅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了聂家庄泥塑的制作工艺程序及发展历史趋势,聂师傅从型、色、声、动四个方面介绍了泥塑的外表特征,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的复杂,由十几道复杂程序组成,成品鲜活,表情生动。实践队的队员从展厅中陈列着的一个个人物看到了一个民族产业的兴衰,也看出了聂家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上的艰辛。
聂师傅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为了提高人们群众对泥塑文化的重视程度,当地村民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勇于突破了传统泥塑工艺,将泥塑与传统文化、影视剧角色,甚至动漫人物结合起来,以达到泥塑文化的新高度的提升。同时,聂师傅勇于利用发达的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开起了网上直播,只为了宣传当地的泥塑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聂家庄泥塑。在泥塑的造型设计上采取了结合古今的各种元素,制作出的泥塑产品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图为实践队采访泥塑老虎手艺制作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爽 摄
接着,实践队的队员走出服务中心来到了村庄街道口采访村民,村民向实践队员介绍聂家庄村分为了东西两村,两村中间的土壤的土质十分的优良,因此此地制作的泥塑工艺十分的精湛,村民们相继的从事泥塑行业,人人捏泥塑,“捏”字也逐渐演化成“聂”,于是聂家庄村得此称号。通过采访村中制作泥塑的手艺人得知了关于泥塑的一些故事,泥塑作为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是一种始于明代的古老传统民间艺术,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书中详细记载泥塑相传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的焰火进行销售谋生开始,将装火药的泥墩做成娃娃之类,放完焰火后可将泥娃娃当作玩具或摆设品。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后有一些专供欣赏的“条子人”如仕女、戏文等。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工作人员介绍聂家庄泥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亚婕 摄
随后,实践队员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游客接待中心向队员们讲述了关于聂家庄泥塑的故事,聂家庄泥塑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且曲折,依托当地优良的土壤条件,聂家庄生产的泥塑工艺良好,土壤制作后不易干裂。但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市场需求量小且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量大,越来越少的人参与到泥塑的制作过程,制作手艺也逐渐失传。为了应对这些困难,聂家村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泥塑手艺的传承。
聂家庄泥塑历经几百年而不灭的关键就在于传承的伟大,几位老师傅不顾艰辛不求名利依然将制作工艺流传下来。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孤勇者,在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孤独且光荣。只有懂得变通,解决现有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泥塑走的更远,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聂家庄。正因为有了聂鹏师傅等人的传承,这样一份伟大的工艺才不会得以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久经风霜而不被遗忘,聂家庄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利用现有的泥塑文化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与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泥塑文化的宣传和自身经济的发展,用传统手艺征服时间。
通过来到高密市聂家庄村的实践工作,实践队员们深刻的认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必须要守好自己的传统。对于青少年来说,维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守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员与聂家庄社区工作人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亚婕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95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