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前往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雄村乡,对乡内的雄村和岑山渡村开展了一天的古民居保护和利用情况调研,深入了解了两个村落的古民居现状,希望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还没进入雄村,街道两旁成片古色古香的民居就从视觉上给队员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家边走边讨论这些马头墙高高耸立、颜色黑白相间的建筑样式,一致期待进村后同村民们展开深入交流。刚步入雄村村口,团队就碰到了开饭店的曹大叔,连忙上前咨询村子古民居的现状,曹大叔对村内古民居的面貌了然于心,非常热情地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闻。“村里的古民居挺多的,大多建于清末民国时期,但现在很多古民居基本没什么人居住,屋主已经搬到外地,在县城买房子住,村里留下来的住户多是比较穷困的”,曹大叔告诉团队。谈及古民居的保护情况,他说,“村里的古民居保护水平还有待提高,那些倒塌的古民居基本无人清理,里面都是些废弃物品”。“村里对这些古民居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呢”?团队继续询问并了解到,如果上报给相关部门,破损的古民居会得到一定的管理,并且古民居的修缮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大叔的讲解不仅使队员们对村里的古民居全貌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更激发了大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歙县雄村乡雄村采访当地住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 供图
如何辨别古民居?黄山市土生土长的队长王恂提供了几个判断依据,“马头墙、门楼、房屋侧面的铁棱”。团队一边在街头咨询当地古民居的分布状况,一边前往村民们指引的古民居聚集地,一路走来的确发现不少古民居。这些粉墙黛瓦的特色建筑虽然外观保存完好,但大多大门紧锁,队员们因为没能采访到屋主以及熟悉房屋历史的相关人员,个个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正当大家若有所失时,当地村民曹维维声称自家叔叔的住宅是古民居,并且还是由政府文物保护中心贴牌保护的县级保护单位,团队跟随曹阿姨的脚步,参观了“曹颂衡宅”。走近宅子,高耸的门楼、马头墙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气息,屋墙上订有“历史建筑”的红色标牌。步入宅内,住宅内部保存较为完整,少有虫蛀腐烂现象,天井结构四水归堂,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曹阿姨热心为大家讲解了该宅的历史和构造,队员们无不惊叹于徽派建筑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团队从曹阿姨那里得知,当初古民居保护小组来到家里,将住宅列入保护名单,还根据住宅修缮需要提供了一些补贴。在曹阿姨的介绍下,团队走进另外一处被歙县文物保护单位贴标保护的古民居“曹大伟宅”。听说团队的来意后,队员们受到曹叔叔的热情接待。从阁楼上方伸入地下的不锈钢管道、地上的石板和屋顶的瓦片可以看出,宅内有明显的修补痕迹。据曹叔叔介绍,其祖上曾在江苏连云港经商,明末清初时期建造该宅,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修缮住宅的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政府也会补贴一些数额。经历了从“出师未捷”到“柳暗花明”的调研波折,团队干劲十足,接连走访了村内的几处古民居,掌握了大量关键信息。
图为团队成员在歙县雄村乡雄村采访当地住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 供图
相比雄村,岑山渡村的走访更为便利,这既与村子面积不大有关,更得益于当地村民王朝晖的带领。团队在村口碰到几位叔叔在聊天,向他们打探了村里的古民居情况,其中的王朝晖称自家住宅就是古民居,并热情为大家带路,先后造访了数户村民。王叔叔家的古民居保存较好,未经过修缮,只是在古民居的基础上进行过装修,现在方便居住。在他的引导下,沿着青苔遍布的狭窄巷道,团队又采访了程来福、程集辉两位村民。听说退休中学教师程来福是当地退休教师,队员们大喜过望,一番探访后果然没有失望。程大叔家的住宅是建造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古民居,根据实际需要对空间进行过重新规划和建造。他学识渊博,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当地古民居的发展演变,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中在小巷里驻足良久。从程大叔家后门出去左拐,一座破损程度严重的古民居映入眼帘,见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王叔叔又将团队带到该古民居的屋主程集辉家。程集辉大爷作为雄村以前的书记,现已经不住在古民居。他告诉大家,这座快倒塌的古民居建造于清末民国初期,修缮过几次,现在主要用于放置杂物,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维修房子,所以自家古民居只能维持现在这个样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歙县雄村乡岑山渡村采访当地住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 供图
临近夜色,雄村乡的调研告一段落。在走访古民居的过程中,团队深刻感受到这些年代久远的古民居所承载的历史韵味,进一步意识到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团队发现,不同村子的古民居保护现状略有差异,雄村古民居被政府纳入保护范围的居多,但岑山渡村古民居更多是由个人出钱修缮。同一村子村民对古民居保护现状的意见也不统一,如曹大伟叔叔对村里的古民居保护方式感到不满意,“对于那些不容易修缮的古民居,村里都给推倒了,我家房子的补贴经过多次申请才批下来”。程集辉大爷认为村里的古民居保护只是纸上谈兵,“之前村里来看过我家古民居,但之后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他们的确指出了地方在保护古民居上存在诸如审批速度滞后、落实力度不够等缺陷,但借此否认地方在古民居保护上做出的所以努力显然是不公允的。曹维维阿姨等人的看法则更为客观,团队了解到,政府如今在大力保护古民居,古民居保护小组会前往各处古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但不可能每处古民居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完全倒塌的古民居已经没有保护的价值和必要,一些没有倒塌的古民居因为家中无人没法列入保护单位。
图为团队成员在歙县雄村乡岑山渡村采访当地住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歙县古民居调研团队 供图
看似是观点的碰撞,实则背后反映的是古民居保护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从村民的反馈可知,雄村乡在古民居保护上自然是下了功夫的,以网上申报、挂牌保护、出资修缮等手段为弘扬徽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地方与民众之间沟通不畅。为什么把即将坍塌的古民居推倒?为什么没有把一些古民居纳入保护范围?诸如此类疑问的回答都是通盘考虑的结果,但大多村民囿于信息局限,仅仅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对此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只能单纯看到政府在某一方面的漏洞。如何将政府的政策宣传到位,让更多村民了解政府每一个举措背后的动机,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队员们始终坚信,古民居保护不是某一群人的事,而是需要民众和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和携手应对的难题,在全社会的同心协力下,徽州古民居保护必然光彩夺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92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