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依山傍水,素有“巴蜀第一镇”美称,源自蜀汉,置建于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一颗闪耀在乌江边上的明珠。但近年来由于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龚滩非遗的传承陷入一定困境。2023年7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龚滩民族文化调研团出发前往重庆市龚滩古镇,采访非遗传承人,体验千年文化,调研非遗传承情况,以多方面宣传助龚滩非遗赓续。
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传承现状
7月15日,团队对吹木叶、酉阳耍锣鼓、巫傩绝技以及酉阳阳戏传承人进行简单采访。一片小小木叶,传承土家千年乐曲;百年酉阳锣鼓,演绎土家交响岁月;神奇巫傩绝技,寄托土家美好愿景;独特酉阳阳戏,展现土家民族兴衰。据团队采访了解到,大部分百姓认为吹木叶较简单易学,但实际上,完整曲目的传承仍存在较大困难。
吹木叶又称吹叶,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传承人介绍,任何树叶都可用于吹奏,由于厚度与软硬程度不同,不同树叶吹奏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并且,稍加练习就能吹出简单的音调,因此,龚滩本地百姓大多会吹木叶。
但由于曲目较长,且练习辛苦,大多百姓无法吹奏完整曲目。并且吹木叶也在逐渐淡出百姓日常生活,目前只有在戏台点曲才能听到完整曲目。所以,尽管大多百姓都会吹奏,但完整曲目传承情况相对较差。
传承人说着说着,吹奏了一段《木叶情歌》。“这些很多百姓会吹,但是其他的就不一定了。想要吹得好,还得练上十几年呢。”每一门艺术的传承,都需要千锤百炼。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吹木叶传承人
拜访民间非遗传承人,了解传统手艺传承现状
7月16日,团队拜访绿豆粉和常青藤艺传承人,了解绿豆粉的制作与常青藤艺的编织方法。
绿豆粉的制作为“泡、磨、烙、烫”四道工序,制作简单,是酉阳土家族百姓的日常美食。常青藤艺更是成为了很多百姓的收入来源,大多百姓都会制作精美藤编工艺品。因此,这种贴近日常生活且更实用的传统手艺传承情况更良好。
图为制作中的绿豆粉
图为常青藤成品
问卷调研酉阳百姓,了解非遗传播情况
除采访外,团队还进行走访问卷调研,经问卷统计发现,对于吹木叶、面具阳戏一类学习较困难的非遗艺术,50岁以上的百姓大多较为了解此类非遗文化,40-50岁的百姓大多只听说而未接触,20-40岁的百姓几乎不了解,幼儿与青少年几乎没听说过此类非遗文化。且大多百姓对非遗传承并不关心,“你们去西秦会馆(龚滩非遗艺术大多在这里演出)吧,我们这些呀,是不晓得哩。儿女?都在外地上班,哪个回来搞这个哦”,这也是龚滩许多非遗班子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西秦会馆里汇集了龚滩古镇的非遗文化,这固然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作用,但百姓对非遗的了解止步于西秦会馆,数千年的文化困于一方。而如绿豆粉、常青藤艺一类更实用的非遗艺术,已完全融入百姓生活。因此,与百姓“衣、食、住、行”关联更紧密的非遗传统手艺传承情况更好。
在西秦会馆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负责古镇老街治安的民警,他的肺腑之言让我深受感动。作为土生土长的龚滩人,他并没有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拼,而是选择了留守,将自己的青春韶华无私奉献给了龚滩。面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困境,他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三者必须共同努力,要让龚滩的文化不仅得到传承与保护,更要走出龚滩,走向世界!
图为成员进行问卷调研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高坡上种荞哪用灰……”一曲《木叶情歌》回荡在孕育土家的酉水河畔,千年的龚滩非遗不应就此落寞。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热爱龚滩非遗,让悠久的非遗文化绵延赓续。
图为海之子龚滩民族文化调研团在龚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5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