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了解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形势,深入探索非遗产业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的具体措施,2023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西冶工坊”,深入学习与体验了琉璃的制作工艺,探究新媒体时代琉璃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绚烂琉璃 流光溢彩
淄博博山的琉璃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西冶工坊”是一处琉璃制作的场所,如今慢慢发展成了“网红打卡地”,实践队员们实地感受了一把“琉”光“璃”彩。
实践队员们来到“西冶工坊”门口,便看到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工作人员便带领实践队员们与其他游客一起,开启了“西冶工坊”的参观之旅。来到第一间工作室,工人师傅正在对一件琉璃如意进行最后的打磨工作,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一件国礼,名为“海韵如意”。该作品是采用脱蜡鋳造法制作而成,在其主要的过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经由蜡模加热后脱除取得,在模具中注入液态的琉璃原料,冷却成形后脱模而成琉璃工艺品。
图为队员们观摩“海韵如意”的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饮光而生 火凝为色
在烧制琉璃的窑炉车间,践队员们有幸观摩了琉璃花瓶吹制、塑形的全过程。据工作人员介绍,琉璃工艺品的成品率并不高,复杂一些的工艺品成品率只有30%,也就是说三件中只有一件成功。并且所有的工艺品都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顿。在工作人民讲解的同时,工人师傅奔跑往返于工位与炉子之间,他们臂上的烧伤疤痕清晰可见,实践队员们更加体会到琉璃制作工艺的精巧与不易。
图为工人师傅在制作琉璃花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宇航 供图
如今博山琉璃依然活跃于重大场合,常常出现在国宴、国家级外事活动以及作为国礼这样的顶级艺术品的形象出现。这些琉璃艺术品通过展览和交流,将淄博的琉璃工艺推向了全国,引起了人们对淄博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在工人师傅们的中午休息时间,实践队员们与其中一名工人师傅进行了交流。工人师傅说,琉璃的制作工序复杂,需要专业的技艺和耐心,由于博山琉璃的烧制技艺采取“师徒一对一”式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需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少有人愿意持之以恒地学习琉璃烧制技艺。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通过新媒体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非遗产业开始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们采访师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乐道拾遗 匠心铸遗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创造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明显提高。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多彩非遗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为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博山琉璃依然展示着古代琉璃之美,同时与时俱进,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在琉璃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琉璃制品的外形、花纹、元素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时尚感。琉璃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它恰似历史的记忆,记录了文明的辉煌与沧桑,这也是琉璃独具的价值所在。
淄博的琉璃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当地的琉璃工人师傅们将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不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琉璃工艺与时俱进。同时琉璃工艺也融入了当代的设计理念与工艺技术,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琉璃作品,展现出淄博非遗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琉璃工人师傅所展示出的“择一事,终一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值得敬佩,在追求高效率的大环境下,“西冶工坊”坚持古法烧制琉璃,工人师傅专注于心、心无旁骛、追求极致、致力钻研,在日复一日中不断磨练技艺,修炼心性,在琉璃工艺品制作中倾尽一生,铸就平凡的伟大。
图为实践队员与“西冶工坊”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 邵明阳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0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