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学习民间纯手工技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1日,三明学院九闽拾艺传媒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三明梅列区采访金银器手工制作的非遗传承人——林祥康。
喧嚣闹腾的市区中心,在一条及其狭窄的街巷里,有一家及其不起眼的店铺,那便是林祥康老师錾刻制作金银器的地方。陈老师家中陈列相当简单朴素,木制茶几上摆放的是自制的银器杯具,背景板后面放置着许多自己的作品,这一切似乎有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感,银木互相融合,不显得高贵奢侈,简单不张扬,恰到好处的配置。跟金银器最显得格格不入的是林老师錾刻的工作台,那是一张长型偏小的四方小木桌,在常年的制作过程中已经变得炭黑,制作的工具也相当“低级”,异常有年代感,但就是在这种简陋的工作台中,林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静心錾刻手中的金银器,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不论工作的环境如何,有实力的人依然能够出圈,林祥康便是如此。“但是在日益发达的今天,老手艺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技术难敌机器生产”,带队的吴孟轩教授在访谈的过程中问道。林康祥老师表示虽然纯手工打制金银器的技艺步骤很繁杂,有设计、下料延展、反复淬火、敲制银胎、对合、焊接、酸洗、灌胶、敲形、錾刻、打磨、压光等几十道工序,且制作生产时间长,但它终究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机器必然取代不了。林老师在讲述时眼神十分坚定。机器生产的没有人精心錾刻的来的精致有意义,且正是因为纯手工制作的金银器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访谈暂告一段落,林祥康老师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纯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他左手握錾子,右手拿锤子,正全神贯注地錾刻一件金银器品,每一次的挪动,每一次的敲打,林祥康都相当专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旁边观看的实践队员们的动静对他丝毫没有影响,外界的喧嚣吵闹在他看来根本不复存在,在每一次的錾刻中确保精准,不出任何的失误。
“我觉得这次的非遗采访对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了解到老手艺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它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要保护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实践队员苏澜感慨道。
一笔一划,一挪一敲,起落转承,看似简单的操作手法,实则錾刻不易,但确是老手艺人纯手工制作一生无悔的事情。他们用心精心制作一件件优秀作品,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用他们的初心匠心守护助力祖国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25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