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7月11日电(通讯员 袁明月 王晨珂)七月盛夏,骄阳似火,路旁的树木蓊郁,悄悄路过的风吹散了一地斑驳,清脆的蝉鸣在树叶间渐次响起,瓦蓝的天空像是被打翻了的墨水瓶,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
据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青年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平顶山学院文学院组织开展了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张驰的带领下,7月9日,平顶山学院文学院“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社会实践团赴往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鹁鸽吴村展开了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旨在于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青年志愿者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入家访谈知过往,红色故事振人心
为了解当地的红色资源、红色故事,志愿者们来到村支部展开调研,寻访当地红色文化,并走访村民、探访烈士故居,多形式、多途径了解当地红色故事,以此传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永葆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军旗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吴镜堂故居,轻抚一砖一瓦。斑驳的外墙、满是铁锈的大门、古老的石板路,青砖灰瓦无声地诉说那段烽火岁月,吴镜堂老人自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屡获功绩,更被委派回到鲁山开辟伏牛山革命根据地,最终却因汉奸出卖,于1929年12月31日凌晨被敌人枪杀在鲁山县城剪道街。走进院内,一尊高大的吴镜堂半身雕塑矗立于中央,志愿者们走进展厅,参观一张张沧桑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生活旧物,对那段红色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激励志愿者深入探寻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助力青年志愿者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图为鹁鸽吴村老人向志愿者们讲述红色故事。 通讯员 韩萍萍 摄
探访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在深入探寻吴镜堂的红色故事后,志愿者们通过访谈村中老人,也了解了吴镜堂好友烈士乔文宣的故事。1929年7月,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吴镜堂和乔文宣等人成立了平顶山地区秘密武装核心组织“铁血团”,因而受到国民党组织的针对。“竹可焚而不能屈其节,玉可碎而不能改其白”,11月15日,乔文宣被敌杀害于鲁山县城东关校场。红色资源作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记载着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见证了社会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凝结着百年奋斗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志愿者们此行寻访了解了革命先烈吴镜堂和乔文宣的故事,体悟到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在感悟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同时,自觉接受精神洗礼、锤炼品性修养,大力涵养绝对忠诚的优良品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图为志愿者探访吴镜堂故居。通讯员 武琦 摄
犹记先辈事迹,续写青春之章
志愿者们在拜访村支部时了解到,革命烈士吴镜堂的曾孙就是鹁鸽吴村党支部副书记吴舒磊,吴舒磊从小就成长在烈士祖父吴镜堂的红色故事下,对革命精神尤为尊崇。大学毕业后,了解到村中存在老龄化、发展缓慢等问题,吴舒磊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将个人青春贡献给村,投身于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帮助鹁鸽吴村顺利转型旅游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表示作为英烈后代,应继续继承发扬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与鹁鸽吴村村民一起推动本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使命力量。
图为志愿者们在吴镜堂故居前合影留念。通讯员 武琦 摄
教育不仅仅只在课堂上,在祖国大地、在基层一线、在家乡故土、在田间地头更能锻炼学生。这是志愿者们将所学付诸实践的“练兵场”,也是厚植人民情怀的大课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全体志愿者,走进鹁鸽吴村下基层,走入人民群众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点亮祖国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4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