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果文字有声,那一定震耳欲聋”
铭记历史,才会有未来,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体会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2023年7月8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红色基地,红色文化访问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孙文慧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月8日上午10点,实践团队到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这里也是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仅仅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的脚步就已经变得沉重,我内心清楚的知道那里躺着我30万的同胞。
注:图为遇难者人数记录碑及遇难者照片墙
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有参观者心照不宣的变的安静肃穆,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里莫大的悲伤所笼罩,被展馆里的一幕幕所震撼。展馆的一面墙上写着“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永续”这句话就像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兴我中华。我仔细浏览了纪念馆中的每一处文字,像是在从新经历那段历史。纪念馆不大,可我好像走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世界不断的被推倒、重建。我不知道我是怎么走出纪念馆的,我只记得当我走出来时,正午的阳光刚好洒满我的全身,仿佛把我刚刚被冰封的心一点点融化,我仿佛走过了困苦与寒冬,迎来了暖阳。
注:图为纪念馆门口的巨大雕像,名为“家破人亡”
这张图片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口的一座雕像。它所刻画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她已经死去的孩子痛哭的场景。她赤裸着双脚,手里抱着已经没有生息的孩子,仰头望着天,她悲伤、绝望、无助。然而这只是万恶的一幕,可能还要被归为不是太残忍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1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实施了无数惨无人道的屠杀暴行,火烧、活埋、用刺刀刺向孕妇的肚子,每一桩、每一件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像这样的雕塑纪念馆中还有很多,它们永久的呈现着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看着这些雕塑,看着每一个雕塑的介绍,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我无法想象他们经受这些暴行时的绝望与无助,只是感觉心仿佛被千万根针扎这似的,密密麻麻的痛。如果文字有声,那一定震耳欲聋吧。
注: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一张照片
这张图片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面墙上的部分展示内容。“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我觉得这段文字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声。我们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宣扬仇恨,我们也知道在那个信息不通的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错不应该累及日本人民,我们铭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怀念在那段历史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段历史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是为了得到日本的道歉,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落后就要挨打”。
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累累暴行,让南京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繁华之都变成了一座空城、血流成河。可是你看今日的南京欣欣向荣,是一座开放、包容、多元的国际化都市。我们没有“记仇”,只要是建立在尊重我们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我们没有对任何人有偏见、仇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否认历史就会重犯。我们希望早日等来日本的道歉,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甚至更加的开放包容。我们淋过雨,所以我们一直愿意为别人撑伞。
注: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口墙壁的照片
经历了沉重的心灵洗礼之后,我走到了出口。墙壁上镌刻着醒目的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但放下仇恨,以史为鉴兴国兴邦。历史是沉重的,逝者已矣,而我们生长在先辈们用血泪换来的和平年代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开放包容。如今的南京,秦淮河畔,风吹湖面,人影绰绰,繁华更胜往昔。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中华民族在东方崛起,要向着前进的方向不断进步、发展,方能不辜负这片土地上英烈们的热血。
注: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一张照片
我走出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内心却久久不能平复。“和平”这两个字多么沉重。我们从小就生长和平、富足的环境,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先辈和国家为了如今的和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更要知道是我们的国家和平,而不是这个世界和平。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通过馆内的每一段文字的叙述去重温这场历史,从悲伤到沉重到平静,如果文字有声,那一定震耳欲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珍爱和平。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国家,不会再有那样绝望的母亲,不会再有恐惧的孩童;有的是飘扬的五星红旗,孩童们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安居乐业。希望如今的中国足以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蔚然。曾今刺向我们的屠刀会是我们永远的警钟,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大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48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