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汉绣,是一件浪漫的事,它是来源于生活的,是针线赋予布料生命。我们描绘出图形,层层叠加,平滑饱满,我们用丝线雕刻出肌理,针脚短,齐平顺,那些丰盛的色彩,藏着对美的领悟。一针一线,一来一回,循环往复的手势,是我们日常的修行;一招一式,一张一弛,那是人与物之间的勾连,生生不息。汉绣可以有很多种载体,就像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只要保留本心,要做成什么模样,那是手艺人自己的事情,它可以是飞鸟神兽,浓墨重彩,也可以是淡茶一碗,素雅清淡。它是流动的,在时间里,一点点一点点,接近心里的画面,用熟悉的方式,编织未知的风景。
汉绣是湖北省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武汉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薪火相传,绣韵流芳。”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之下,汉绣的许多针法技艺保留至今,也在不断被创新发展。
7月1日,我跟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武汉汉口文化体育中心的黄圣辉汉绣工作室。工作室的墙壁上处处张贴着黄圣辉老师及其徒弟王子怡老师的汉绣作品,个个精美绝伦。时间掺杂着针线,诉说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每一件汉绣成品的静谧感,诠释着汉绣工艺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厘毫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对传统手艺的眷恋。
图为王子怡大师为实践队同学讲解馆内汉绣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雯熙 摄
我们了解到王子怡大师自小会跟随家中人进行一些针线活,那时的针线活是农村家家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后来到七八十年代,她开始学习湘绣等绣种,但她希望可以按心中所想绣出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而湘绣的绣法比较固定,于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王子怡大师开始学习汉绣,其汉绣作品地域文脉清晰,个人风格独特,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图为王子怡大师为“拾遗”队员们介绍汉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静妍 摄
王子怡大师坚持“文化寻根”实践,确立了“汉绣荆楚文化特色”的传承观,多次参加湖北省代表团赴多国进行文化交流,为将汉绣打造成有根有谱有创新,荆楚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非遗品牌,弘扬湖北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图为王子怡大师与“拾遗”队员们一同完成汉绣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静妍 摄
当我们静下心来在纸上描摹,在扇上刺绣,才体会到汉绣的乐趣。我们第一次接触汉绣,大师只为我们布置了一份简单的作业,若心浮气躁,很难完成这幅作品,必须沉下心来,专注地绣一针一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做好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炬手”。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苗 供图
“拾遗”志愿服务队本着“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的宗旨,本次调研活动旨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当代青年对非遗的了解和感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01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