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响,夏日悠长。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从“心”守护新碧嘎村老人儿童的心理健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赴东川促乡村振兴团一行在7月5日至7月9日之际,前往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新碧嘎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穿梗过田、入户走访、开展讲座,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
前往新碧嘎村的途中可见云雾笼罩,梯田纵横,植被覆盖而生草木葳蕤。随着道路的蜿蜒曲折,可见其中平坦处错落而立着主色调为以白、灰、橙红色为主调筑起的房屋村落。
图为去往阿旺镇的路上。
探访村民,感受乡情
到达东川区阿旺镇新碧嘎村后,团队成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立足实践,切身感受新碧嘎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在一间房屋里,一位年迈的爷爷坐在沙发上,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爷爷,平时都是你和奶奶两个人在这里居住吗?”“是的,儿女们都各自在外奔波,要过年过节才会回家。”新碧嘎村的一位空巢老爷爷说,他从小就一直在这个村里生活,平时家里都是他和奶奶两个人靠自己种植花生玉米和喂鸡养羊来维持生活。可是今年天公不作美,雨水较少,土地干旱,农作物收成不太好,无奈之下爷爷奶奶只能向儿女们寻求帮助,“儿女们在外都忙,平时我们能自己解决的事就不麻烦他们。”
爷爷患有哮喘病,曾住过两次院,由于没有医疗保险无法报销,爷爷每年治疗药物的开销成了老两口的负担,目前只能在家吃药抑制病情。“政府每个月会发给我们200块钱的养老金,种植的作物也只够自己吃。”爷爷表示,每天都是吃粗茶淡饭,这些钱也已经够用了。尽管生活困难,但爷爷脸上并没有愁眉苦脸,对于团队成员的到来,能陪他聊聊天他很开心,当问到爷爷有几个孙子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骄傲地说:“现在已经有8个孙子啦!”
图为实践队员与爷爷交流。
了解民情,助力碧嘎
为进一步了解新碧嘎村的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团队成员乘坐公交车前往村委会。途中经过石子泥沙铺就而成的山路,道路两旁有着低矮的植物,到达离村委会最近的车站后实践队员们下车行走,行进过程中抬头遥望可见蓝天下远处的群山连绵,约30分钟后看到了路边“新碧嘎村民委员会”的路牌标志。
据村委会干部介绍,新碧嘎村名字来源于彝族语言,“碧”为山峰,“嘎”是上面的意思,新碧嘎村意为“山峰上边的村庄”,作为一个翠色满目、植被盈野的半山区自然村,其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用“三山两沟一条河”来概括。“我们一直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2年以来,新碧嘎村238户935人已消除贫困,今年下半年还将有1户4人消除贫困。”取得好成果的背后,是村民们的勤劳和政府的帮助,新碧嘎村的收入除了在外务工,更多的是当地村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采用合作社种植的方式,党支部领导农村合作社并联系农户,三方合作,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水稻、花生和地瓜,而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就是七彩花生。
图为七彩花生苗。
实践团成员一边倾听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从干部的口中了解到七彩花生与其他花生相比营养成分更高,且含油量少,不用于榨油。目前七彩花生的主要营销地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也有向国外输出的意向。团队成员们坚持实事求是,在干部的带领下深入土地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地政府与公司已签订20元一公斤的价格保底协议,随市场的价格变动进行调整,以此保障农民的收益并促进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当地采用太阳能水泵光伏提水系统进行农作物灌溉,从农产品种植、农业模式探索与科学技术助农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优化。团队成员们融入民生,对新碧嘎村的村容村貌和民情民风有了具体综合的认知。
走进课堂,同心筑梦
现如今,校园霸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出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胜利上都快速发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自身认知能力的缺陷,让青少年校园霸凌现象愈演愈烈。
在校园霸凌之外,在心灵的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一个更大的灰色地带,陷入焦虑,陷入不安,陷入抑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遭遇的心灵困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是实践团成员思考的问题,团队成员中,有心理专业的同学,大家在走进阿旺镇前,便思索着如何用好专业知识为助力当地教育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今天将从四个方面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学生民法典知识”,在阿旺中学初二班级的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反对校园暴力,守护少年的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题,通过精心准备的PPT为同学们讲解,向同学们介绍了预防、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并为同学们普及了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矫正方法,让同学们相对全面地认识到什么是心理学。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合影。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为乡村振兴助力,深入乡村建设,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95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