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照富裕,非遗展振新。2023年6月31日至7月7日,西南石油大学“亲子竹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14名成员前往崇州市道明竹艺村,走访当地村民、村干部,开展系列活动,感受当地非遗文化——道明竹编所带来的乡村发展振兴。同时了解在国家非遗传承政策下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出路。
非遗传承打造富裕乡村
走在竹艺村的林荫小道上,整齐的房屋、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以及无所不在的“竹”文化标志,无不在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竹艺村在非遗复兴后的新面貌。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实践队员询问到是什么使竹艺村成为如今文明、富强的新时代乡村。竹艺村主任胥念勇自豪的为队员们做出了解释。原来,竹艺村的富强与当地的为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密不可分。近几年,在党的政策扶持与村民们的努力下,竹艺村围绕道明竹编为发展核心,按旅游度假区整体布局,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国内外双市场发展的策略,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文明品牌乡村。“多亏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对我们‘道明竹编’文化的认证,现在我们的道明竹编不仅在国内有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海外也有许多企业和设计师找我们合作,村子靠着竹编富起来了,年轻人也都愿意回到村子,继承发扬我们的技艺,形成良性循环。”胥主任笑着说道。
(图为游客体验道明竹编技艺)
为了传承发扬当地道明竹编非遗文化,打造新时代富强乡村,竹艺村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上世纪90年代,受匠人流失和市场萎缩的影响,道明竹编一度没落,竹艺村也难以发展。为打破僵局,竹艺村多年来不断探索“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人中央美院、澳大利亚竹研究院等竹编文创产业资源,建立了竹编创客基地、竹艺工坊、非物质文化研习所,让传统竹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支持下,道明竹编创新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眙竹编三大体系,包括篼、筐、盘、碗等数十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在2011年,道明竹编被原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明镇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道明竹编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道明竹编产品)
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不限于旧,追求创新。道明竹编文化的成功发展,与其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密不可分。实践队员在拜访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老人时,从他口中了解到他在道明竹编传承过程中的心得。据赵老人口述,他15岁就随父亲学习竹编。在1985年,他前往牙买加进行为期一年的竹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国际市场对于传承性手工制品的渴求。1989年,随着时代变迁,竹编技艺开始走下坡路,他决定主动创新,为竹编产品打开新市场,并首次尝试创新竹编包装盒。在2000年以后,塑料制品冲击竹编市场,但他也一直都没放弃创新,仿三潭印月石塔、天坛、鱼缸、六角宫灯、葫芦花瓶、梅花镜框等等,从立体竹编到平面竹编,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竹编技艺和对竹编的理解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形式。
(图为赵思进老人接受实践队访谈)
文化继希望,非遗展未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下达,非遗传承已不只是简单的文化象征,更是有助于实现文明、实现富强的制胜之路。据了解,随着竹编文化的推广与当地面容的建设,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社区),并获评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繁荣发展的大势上,竹艺村以非遗文化为介质,走出了一条和谐、美丽、传承、创新的复兴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9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