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在楠溪江幽深的夜色里,不论宋元,不知何年,只管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忠诚……这枚印章至今仍存放在芙蓉村的陈氏祠堂中……。”这是这个村庄共同的回忆。
那个时候,芙蓉村还是个温润的木头村子,散发着幽香的飞檐斗拱托起的世世代代耕读传家、与世无争的梦,至于它后来为什么变成了石头村,又为什么有着这么一段段在刺刀下绽放的故事,闲庭信步的游客不得而知,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历史文化的神秘,吸引着游客,也同样吸引着我们,这也是我们“蓉华微漾”社会实践小队将它作为探访的第一站的缘由之一。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我们作为民族的接班人,早已接受过不计其数的文化教育,似乎也早已对书本上的知识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但若是身临其境呢,尽管你早已受过无数熏陶,但依旧不及亲眼所见来的猛烈,就像一颗石子落入水中,即使悄然泯灭,但依旧掀起层层涟漪。我们下乡啦,目的地—温州永嘉芙蓉古村。
我敬佩它的历史,更好奇它的现状。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和小组成员经过五个多小时得车程一同来到此地。途中,我乘上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城乡大巴,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欣喜好奇不已。终于抵达目的地,我们去了提前预定的客栈安顿下来,便去熟悉了周边环境。即使我阅过千篇相关文章,但我依旧未亲眼所见。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身前往,在这之前,我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过千百种古村落的样貌,或许是“千年古道,驿路断桥”,或者是“白墙黑瓦,临于水边,映于倒影”,再者说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装饰古色古香的古村”,我到底是想了多少,我也数不胜数。
亲眼所见之景,是与我脑海中的面貌是有些相悖的,没有我想象中淅沥的雨天装饰的古街,也没有白墙黑瓦,更没有驿路断桥,千年古道,也许你听我的语气,断然会觉得我在惋惜,那我要反驳你了。目光所及之处,是高照的艳阳;是如洗的碧空,没有白墙黑瓦更多是发灰且掉墙皮的墙,房子的屋顶也不同于城市,更贴近了历史书本上的模样,飞檐翘角。
走进该村的大门,左手边有着游客游览路线图,我并没有去刻意的记这张图,而是随心得去走每一条小巷。印象中,宋瓷馆是我们小队相册第一张,里边的瓷器模样千奇百怪,学识浅显的我也竟颇有兴趣和同行的人探讨了起来,我们应接不暇,恨不得将所有记录下来。宋瓷馆出门,我们来到陈氏祠堂,于我而言,这里是庄严与娱乐的结合,入门的瞬间,嗅觉比视觉来的更早些,扑鼻而来的是酸咸的气味,我想着这难道是历史的气息吗,走进一探,原来是民风淳朴的居民们晒的咸菜。撇开这个小插曲,我们往祠堂里边走,正中央是背着门的且颇有年代感的“可以观”大戏台,正对戏台的便是祠堂了吧,祠堂里展着许多历史文物以及抓人眼球的大牌匾“源远流长”“枝叶同根”,这无一不彰显着陈氏家族的团结以及族系庞大。谈到这里,终于跟开头的故事有那么些关联了,在祠堂中,我了解到了一位烈士—陈虞之。南宋末年,朝野将倾,临安陷落,宋帝被俘。虽仍有文天祥扶植的两位幼年皇帝,南宋已实质上宣告覆灭。不过,临安以南仍有零零星星的抵抗。他们生活在楠溪江幽深的夜色里,不论宋元,不知何年,只管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忠诚。芙蓉村背后有芙蓉崖,那是横亘在陈虞之家乡前的最后屏障。靠着这道易守难攻的“天红”,陈虔之率乡亲官兵在此据守近三年之久,退敌数百次,重创势不可挡的元军,缴获元军的“总把之印”,这枚印章至今仍存放在芙蓉村的陈氏祠堂中。
领略了庄严的历史,我相继又走访了雕塑馆,相机馆等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湖中心那座凉亭,居民中围坐在凉亭的石凳上,说笑谈天,尽管环境炎热,但他们心中依旧欢愉,依旧为自己所在的村落历久不衰而光荣自豪。
熠熠发光的溪水,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在水中闪耀的戏水的金鱼,一切都是那么有生机。也许与现代科技来说,这个村子并没有竞争力,但它的古韵永远都是它的永久价值。也许技术逃不过被取代的命运,但作为文化是这个村子被存留的方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8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