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7月7日电(通讯员 周鑫磊)近日,天色晴朗湛蓝,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创新,提高艺术学子整体创作水平,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深入宁波美术馆,游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品展·宁波特展,参观并欣赏中国各个时期的绘画精品,提升鸿鹄学子文化活力和艺术创造力。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走进宁波美术馆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在宁波美术馆参观时的照片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决策部署并持续关心指导的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范例,共历时17年精心编纂。本次特展不仅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成果的精彩展示,也是结合宁波文化特色的特色展出,此次宁波特展设置“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四大板块,展出了1600余件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出版打样稿,面积近6000平方米,展览的规模之空前、展品之丰富、展期之持久,均创下宁波艺术展览的历史纪录。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听取讲解员介绍是的照片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板块,展示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工作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绘画艺术作品保存工作的不易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视;“千古丹青寰宇共宝”所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出版打样稿,涵盖历代重要名家、流派的代表性画作,如:战国时期《十二月神图》,《太一将行图》、汉唐时期《簪花仕女图》,《高逸图》、宋元时期的《钱塘观潮图》,《雪中梅竹图》等;“舶交海上墨妙东传”板块则充分结合宁波当地特色,展出了近180余件的艺术展品,向大家重点展示了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的宁波,为观众了解宁波本土绘画史打开一扇窗;“创新转化无界之境”有两大特色展区“光影丹青”和“取像传真”。这里是展区内科技色彩最为浓厚的地方。“光影丹青”为沉浸式体验区,取材于30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经典作品,结合了现代数字科技融合创作的五重画境空间,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更多中华文化之美;运用3D打印与数字测量重建技术的“取像传真”,1:1复制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的代表性龛像,龙门石窟流散海外回归龛像,以及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彩塑、壁画,实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跨越千年,东南佛国”宁波迎来了自己的云岗、龙门石窟,这无疑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数字信息化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运用。同时,于美术馆广场入口及露天走廊出设立了万画墙,集中展示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图书页面,并以动态的形式营造了广阔的空间效果,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震撼。
如今艺术学子们能在家门口欣赏和感受它们的精美绝伦,这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作用。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参观时的拍摄图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参观时的拍摄图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参观时的拍摄图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此次通过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进驻宁波美术馆的石窟长廊,选取了石窟和古代建筑一共20件展品。其中,由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联合攻关的积木式拼接、可移动的等比例复制完成的云冈石窟第12窟也位于展览现场,令“工行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大受震撼。这是全世界首例积木式的大型石窟复制,也是利用3D打印的技术把不可移动文物变为可移动的文物的世界经典案例。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参观时的拍摄图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古人所选中的情感载体是极具代表性的,哪怕时隔千年,哪怕观赏者对于艺术知之甚少,观赏者通过细心的观察依旧可以从这些载体中感悟到作者在千年前的情感,通过本次的鉴赏之旅,“工行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欣赏到了闪耀于茫茫历史的长河,沉淀在琉璃华柜中的艺术名粹;感受到了发源于万里黄沙的戈壁,重现于车水马龙的水乡数字化石窟。穿越千年,这些绘画作品历史古迹借助数字技术得以再次传播。多元性与包容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中华文化的意义生生不息的秘诀便是如此吧。
参观此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更是对中国历史传统艺术的传播之旅。将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汇聚到宁波,并与历代绘画共同展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通过数字化与重建技术诞生的“宁波版”云岗、龙门石窟,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全,更实现了中华文明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工行实践”团在宁波美术馆的合照 通讯员 周鑫磊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6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